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采用了“疏堵結合”的手法,一方面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另一方面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消化部分過剩產能。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將壓縮8000萬噸鋼鐵總產能。業內人士分析,化解工作中“疏堵”并舉的手法,將會催生鋼結構等領域的市場機會。
產能過剩導致行業經營困難
從2005年開始,我國鋼鐵產能從5億噸,一路增長到目前的10億噸左右,導致全行業經營困難。業內人士指出,相比以往,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顯現出三點新意:
一是約束性增強。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以前都是由發展改革委等部委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此次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約束性上有所增強。
二是加強節能環保等生態性指標。之前我國鋼鐵業淘汰落后產能,一度使用高爐容積等經濟性指標作為標準,導致一些鋼廠為了符合準入條件,拆小爐建大爐,產能越淘汰越多。此次《意見》提出,要修訂并嚴格執行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等政策。
三是消除地方政府的推手作用。包括鋼鐵在內,我國的產能過剩成因復雜。除了市場原因外,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通過廉價供地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對于化解產能過剩,以前地方政府態度并不積極,此次意見把化解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重在解決地方的執行問題。”鋼鐵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高級研究員邱躍成指出。
中金公司表示,此次國務院文件是一份以市場為導向的指導意見,比較接“地氣”。“隨著產能壓縮計劃的推進,2015年以后國內的鋼鐵產能不再有凈增,2016年以后逐步恢復盈利。”
總體來看,此次《意見》采用了“疏堵結合”的手法,一方面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另一方面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消化部分過剩產能。
齊魯證券研究員篤慧指出,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鋼鐵產業的第一大集聚區。在嚴峻的環保形勢面前,預計環渤海地區的鋼廠是化解政策關注的重點。
如果環渤海地區的鋼鐵產能得到有效削減,有利于區域外的鋼鐵企業恢復盈利。考慮到環渤海地區的鋼鐵產能以棒線材等建材為主,方大特鋼、三鋼閩光等區域外的建筑鋼材企業有望因此受益。
挖掘國內鋼結構市場發展空間
除了“砍”掉部分產能外,《意見》還提出,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推廣鋼結構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的使用比例。
寶鋼鋼構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榮亮表示,在美日等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40%以上。而在中國,這一比例不到5%。
從5%到40%,意味著中國鋼結構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高層和超高層公共建筑領域,東部地區已基本接受鋼結構,中西部地區也在跟上。但在民用建筑這一方面,“大頭”還是鋼筋混凝土等結構。“未來鋼結構在國內進一步推廣,將利好精工鋼構、鴻路鋼構等上市公司。”中金公司指出。
特別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斯迪爾)”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站同意其說法或描述,轉載的目的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采購、銷售、交易、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