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有關土地制度、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改革要點將給今后鋼材市場的供需形勢變化帶來利好影響。不過,改革是個漫長的過程,對鋼市的利好作用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后才能體現。
全會提及的涉及房地產方面的要點主要集中在土地市場層面。本次三中全會雖然沒有具體提及房地產行業,但從“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等表述可以看出,增加土地供應、實現土地流轉或將是大趨勢,房地產“非利好”時期可能要來臨。房地產存在較高的泡沫風險,但如果破滅過快會沉重打擊經濟。因此,政府也不會讓房地產沖擊經濟,既要控制房地產風險,出臺更加嚴厲的措施,也要加強保障性安居房建設,“有保有壓”、大力發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會與從緊房地產調控政策并舉。據此來看,房地產行業對鋼材需求的負面影響不會太大。
在生態環保方面,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上述表述意味著今年初以來我國不斷加碼的環保“重拳”將一路延續,今后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力度只會加大,不會減小。換言之,鋼鐵等行業的環保壓力將越來越大。鋼材市場供應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約。
與此同時,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在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凸顯。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光靠政府制定政策,市場是根本手段。而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有助于化解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減輕鋼材資源供應壓力,緩解鋼市供需矛盾。
當前我國有能力保持經濟穩定發展,這決定了經濟和鋼鐵供需關系將繼續呈現相對穩定的趨勢,也意味著鋼價不會出現大幅波動的特征。而改革是要挖掘和啟動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釋放潛在需求。從長遠看,對鋼材市場是有利好的。本屆三中全會決定今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但要順利實現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決定了鋼廠和貿易商在經營上需要較強的韌性,把握成本,合理控制庫存,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