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A股對存準率的下調“利好”算是略有反應,那商品市場的態度就有些麻木。
“如果這樣也算利多,那什么才是利空。”在一個期貨投資者的聊天群里,一位“期友”顯然對昨日的“漲勢”表示無奈。
中國人民銀行在2月18日晚20點整宣布,從2012年2月24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于這種刺激,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似乎只在周一的開盤“小小的開心了一下”,多數品種以高開開局,但全天呈現震蕩走弱,一些品種甚至最終以下跌報收。滬銅期貨主力1205合約開盤之初一度突破60000元/噸,可是之后持續走低,盤尾收于59340元/噸,較此前交易日結算價下挫0.97%。天膠期貨雖然以上漲收盤,但其主力1205合約亦呈現高開低走,收盤較其開盤價下跌約250元/噸,其余品種日內下跌也都將高開帶來的漲幅“吃掉”大半,很多品種較上周五結算價的漲幅都沒能達到0.5%。
存準率下調沒能引起商品的大規模走強,光大期貨研究所宏觀策略分析師孫永剛認為,對于中國人民銀行此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穩定流動性的意義更大,而絕對不是放松流動性的信號,在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出口連續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央行降準是為了維持資金水位的正常高度,保證中小企業的運營和保障房的建設。
亦有專家表示,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取決于幾個因素,包括資金投放的需求、到期央票、財政投放以及外匯占款。本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主要因為外匯占款下降,而非起到太多資金投放的作用,故對股市乃至商品市場影響不大。且市場對本次的調整顯然沒有做好太多準備,因春節長假期間食品價格大幅上漲,中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漲幅意外反彈至4.5%,結束此前連續五個月下降的勢頭,很多投資者覺得政策來臨有些突然,故暫時采取觀望策略。
從商品期貨上看,多數品種昨日也沒有出現異常的資金流動,成交量也未較前期有明顯改善。上海的銅期貨全部合約成交周一僅為61.9萬手,還不足去年11月高峰時的一半,滬鋅期貨同時成交未過30萬手,不足其去年10月~11月時日成交高峰的三分之一。滬天膠期貨昨日成交近82.7萬手,與去年四季度動輒100萬手的交易量也有差距。其余的農產品、工業品、軟商品期貨品種也未出現因政策刺激而成交陡增的情況。
其實商品對存準率政策的“無視”也不是第一回了,從央行歷史上的“降準”看,該政策對商品市場的實際影響遠遠不如利率的調整,有時在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之后,商品市場甚至還會做出相反的反應。如去年12月5日,央行曾將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準率由21.5%降低到21%,這也是一年多來的首次下調。然而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似乎并不為其所動,滬銅、天膠等拳頭產品在那次“降準”后的一個月內繼續震蕩下挫,甚至紛紛在歲末年初創下階段性新低。滬銅主力從“降準”當天12月5日的每噸57000多元回撤到52000多元,天膠期貨從每噸26800多元下跌到1月5日的23500元左右,還創下了約15個月的新低。同時各主要品種的成交量繼續萎靡。
反倒是存準率的持續提高似乎曾對商品價格有過壓制。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期間,國內金融系統迎來持續的緊縮潮,不僅多次加息,且存準率更是只增不降。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準率從最初的17%一路調高至去年6月末的21.5%。加之期貨交易手續費和保證金的全面提高,大宗商品市場也遭遇了流動性萎縮,多數品種日均成交量被腰斬,甚至急降數倍。
孫永剛指出,從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占款的情況可以看出,國內的基礎貨幣量正在逐步減少,加之金融貸款數量的減少,也迫使央行出手維持流通渠道中貨幣供應量的正常化,避免通縮風險。此次央行降準選擇在春節過后的時間點,可以看出政府對通脹還是非常關注的,在“兩會”前降準更是可以看出政策微調的求穩跡象,所以萬不可認為是放松的開始,而對于大宗商品來講,即便出現些許上漲,也只是一個短期的利多因素。(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