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性通脹壓力難減
雖然金融市場仍未擺脫“歐債危機定律”,但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刷出了新高。數據顯示,目前跟蹤一攬子大宗商品價格表現的CRB指數重新回到了3個月高點600點關口,今年來已累計上漲了逾6%,相當于削減了去年全年跌幅的一半多。
分析人士表示,盡管當前市場基本面并不支撐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位,但風險的改善以及全球央行繼續寬松的“苗頭”帶動了市場的強勢,國內市場未來輸入性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仍難減。
大宗商品“外強內弱”
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大宗商品價格在2011年9月伴隨市場的恐慌情緒一度快速下挫,引發市場對“硬著陸”、“歐元崩潰”等一系列的猜測和擔憂。然而僅隔兩月,大宗商品便從去年12月中旬觸底后持續反彈。
截至24日收盤,上海期貨交易所期銅主力合約期銅重新回到6萬元上方,年內以來的漲幅接近10%,相當于去年全年跌幅的一半。與此同時,包括橡膠、塑料等工業類商品價格也都持續反彈,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價格基本回到了去年9月份下跌時的水平,每噸報價接近3萬元。
生意社監測的現貨市場價格數據顯示,1月份在監測的近200種大宗商品價格中,接近50%的產品環比上漲,2月份上旬環比繼續上漲的品種也達到50%。
國際市場上的漲勢更為兇猛,原油、銅等工業類商品紛紛觸及前期的高位,倫敦金屬交易所3個月期銅期貨價格,上周創下了一個月來最大周升幅,年內累計上漲了近12%,推動跟蹤一攬子大宗商品價格表現的CRB指數較去年末上漲逾6%。
光大期貨研究所副所長葉燕武表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反彈更多由工業類產品帶動,一方面是隨著包括中國“硬著陸”擔憂的風險下降,投資者預期轉好帶來市場的修正;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加上中國政府的微調也直接為商品價格上行注入了動力。
國際油價創9個月新高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中,國際油價的表現尤為“耀眼”。今年以來,紐約和倫敦兩地油價漲幅均在10%以上。截至24日收盤,紐約市場4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09.77美元,另一基準油價北海布倫特4月份交貨原油期貨也突破了120美元,收于每桶125.47美元,雙雙刷新了9個月來的新高。
伊朗的緊張局勢以及希臘的救助取得進展都成為油價上漲的“推手”。由于伊朗與歐美展開制裁與反制裁的較量,在歐盟宣布對伊朗實施金融封鎖后,伊朗也宣布對英國和法國“斷油”作為回應,加上伊朗連續軍演表現“強硬”,市場對伊朗與歐美的緊張局勢很可能影響到全球石油供應的擔心從未停止。去年11月,伊朗核問題凸現,此后油價一直震蕩上行,至今漲幅近20%。
與此同時,盡管歐洲債務危機在解決道路上“險情不斷”,但歐盟與希臘就第二輪援助達成協議緩解了市場的擔憂,希臘無序違約的可能性下降也助油價的上行一臂之力。
“目前市場的預期是中東地區緊張局勢可能還會加劇,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由于很多國家都面臨選舉的壓力,政治領導人更多希望拖到四季度后,因此對這種形勢的持續擔憂很可能在短期內還是會推動油價保持強勢。”澳新銀行大宗商品研究亞洲總監諸蜀寧指出。
物價成本壓力難減
作為制造業大國,商品價格的強勢不可避免將進一步增加我國輸入性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國海證券的分析指出,一般分析認為,大宗商品價格先傳導至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后傳導至CPI的非食品部分,進而對CPI產生影響,大宗商品的CRB指數同比約領先PPI及CPI兩個月。
對此,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表示,國內PPI指數“俯沖式”回落的局面可能很快就會得到扭轉。“去年帶動PPI回落的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除了國際市場的因素影響外,市場的恐慌情緒也導致了生產者、投資者以及貿易商普遍經歷"去庫存",隨著恐慌情緒得到緩解,未來輸入性因素帶動的物價成本推動力量依然強大。”陳克新認為,“由于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上漲,加上國內穩步推進電、油價格改革,這些成本因素勢必會對物價成本產生重大影響,預計全年物價很難再回到3%以內的溫和上漲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