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產“限購令”的進一步推行,2011年,裝飾建材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些鋁型材企業已深陷困境,但那些品牌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卻收獲頗豐。作為有中國建筑幕墻晴雨表之稱的2011中國門窗幕墻博覽會,今年規模比去年又縮水不少。相比之下,參展的國外品牌更勝一籌,在今年的展會上形成了品牌規模。
前幾年,中國鋁型材企業熱衷于品牌的建立和打造,因此,“中國名牌產品”、“免檢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成為了鋁型材企業的追求目標,似乎有了這些頭銜,就是名牌或品牌了。但“三鹿奶粉”事件后,許多企業對打造品牌失去了信心,不再重視打造品牌了。
到了年底,當企業營銷策劃部門制訂下年度品牌營銷計劃的時候,就感到阻力重重。現在企業老板都把品牌掛在嘴邊。“品牌定位”、“品牌規劃”、“品牌戰略”等熱門詞語在各類培訓教材、營銷方案、企業發展規劃報告中隨處可見。公司管理人員也都經常提及這些熱門詞語,以表示自己不落伍。對于國外的品牌,大家也都不會陌生,誰都會隨口說出如肯德基、麥當勞、保潔、耐克等品牌的名稱,國內也有美的、海爾、格蘭仕等享譽大眾的品牌。這些品牌都有一個共同點:除屬于快速消費品外,都在品牌市場上經營多年;有完整的品牌管理模塊;品牌建設也已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對品牌實行了全員管理,從品牌定位、盈利模式、渠道策略到營銷推廣、品牌管理,都進行了分階段策略定位和執行規范。在國內的建材行業,像這樣知名的品牌卻廖廖無幾。但在國外,耳熟能詳的品牌卻不在少數,其中包括維卡、諾托、羅克迪、阿魯克、威力等。實際上,沒有哪個企業老板會說他不重視品牌建設的,但真正重視并付諸行動的卻很少。很多企業往往由于對品牌的認識不夠全面而走進品牌誤區。
品牌誤區之一:品牌就是打廣告
很多建材企業老板是按這種思路去理解品牌的作用。他們往往認為:企業要打開知名度,打造品牌、提高品牌美譽度,在行業中樹地位,只要投錢做廣告就行了。現在媒體的數量已增加很多,價格也已上漲了,這就意味著:廣告效果被稀釋了。企業只有把品牌規劃定于廣告投入上,局限性太小。公關性推廣、事件性炒作、行業協會活動參與、媒體關系維護等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這亦是品牌發展的重點。在建材行業內,品牌、銷售、生產是企業發展的“三駕馬車”,而企業老板就是那指揮者。在大多數情況下,老板的重點都放在銷售或生產上:銷售上去了抓生產;生產上去了抓銷售。只有銷售上不去才會想到要重視品牌。事實表明:一流企業做品牌;二流企業做產品。而在建材企業中,企業大多都是在做產品。企業的品牌發展要得到重視才能發展起來。
品牌誤區之二:品牌是銷售業績不佳的借口
建材企業的銷售人員認為:企業的品牌做得好,知名度就高,就會有這樣那樣的榮譽認證。在市場銷售過程中,企業因為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不如對手,所以好多項目被對手搶走。當然,對手能奪走項目也是靠自己的能力的。很多企業在品牌宣傳上大都持否定態度,認為做了品牌宣傳在銷售上也未必就一定會超過對手。
在建材企業中,銷售人員認為進行宣傳投入,就要增加銷售成本,就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因此往往減少宣傳費用。在員工們看來,做品牌是公司的事,是老板的事,也是銷售業績上不去的最好借口。從企業的銷售支出層面上看,讓銷售人員從自己的利益中來支出企業品牌塑造的費用,是不現實的。銷售人員不會真正珍惜企業品牌,只會爭取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