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們的時間偏好,現貨要比期貨值錢。居民將貨幣收入存入中介機構如銀行,或者直接借給債務人,要收取一筆高于現貨的溢價。期貨與現貨之間的溢價,中世紀的天主教會稱之為罪惡的高利貸,現代經濟學家稱之為利息。銀行再將作為期貨的貨幣借貸給企業家,此時,貨幣收入變成企業家投資的資本。時間偏好的夸張體現,是資本(股票)市場。經濟體內居民的整體時間偏好水平(時間偏好率),決定著期貨溢價的高低,也決定著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供給。因此,時間偏好決定著貨幣利息和投資利潤。 對居民來說,時間偏好是個消費概念,對企業家來說,時間偏好是個投資概念。據說美國人的消費偏好是一種前瞻性消費,就是習慣于將2019年的錢在2009年花掉,不知2008年的金融危機會不會讓美國人改變這種偏好。與此對應,咱們中國人更傾向于將2009年的錢留到2019年來花。鄰居家70多歲的老太太絕沒有想到,自己幾十年的這種儲蓄習慣,居然被大洋彼岸的美國財政部長指為金融危機的源頭之一。這且不提。 現代的中央銀行常常利用居民和企業家的時間偏好來調整利率。學者焦鵬的研究表明,1983年-1993年期間,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對利率的變動極為敏感,居民消費缺乏平滑性,消費起伏較大;1994年-2006年期間,居民消費對利率的變動極為遲鈍,居民消費富有平滑性,消費起伏較小。顯然,后一種趨勢2006年后仍然在延續,也許必須經過多次利率調整(加息、降息),才會對居民消費的時間偏好產生一定影響。 譬如,2007年10月之前,房地產市場爆熱,房價飛漲,央行連續多次加息。每次加息,都有專家站出來提醒購房者要警惕連續加息后的高利率風險,但未能擋住樓市搶房者的腳步。同樣,2007年10月之后,央行多次加息,也未能將觀望的消費者趕回到樓市里。這既是居民對利率變動遲鈍的體現,也顯示其住房消費的時間偏好出現了階段性平滑的特征。 消費者的時間偏好曲線,理應跟隨市場的內在頻率而變化。這種偏好在外來因素的作用下,是可以被改變的,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不主張人為干預,而是應交由市場來自由調節。人為的干預,短期內可能會達到干預者的目標,但長期來看將會延長市場的自我調整時期。如通貨膨脹必然是濫發貨幣的貨幣政策的必然結果,而通貨緊縮則必然伴隨著緊縮的貨幣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各經濟體政府更多采納了凱恩斯主義中的國家干預主張,力圖改變市場消費偏好,為經濟和社會目的服務,治理通脹和通縮如是,每當危機來臨更甚。 上文提到,制止房價猛漲,中央政府部門的對策是取消住房消費的優惠措施,并加收稅費,連續加息,收緊信貸。消費者的時間偏好確實被改變了,作為企業家的地產商,投資偏好也被改變了。但沒想到,多重政策施加之后,房地產市場日漸蕭條,這似乎并非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何況又遭遇了國際性的金融危機這一背景。 于是,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門決定再次改變樓市的時間偏好。這就有了接連不斷的房地產救市政策的出臺。去年下半年以來,無數救市政策施加之后,樓市并未立即展開反彈。許多人便認為是救市力度不足,呼吁應出臺更多更激進的救市政策,包括所謂購房入戶,其目的無非是想迅速改變人們的消費偏好,實現立竿見影的房地產繁榮。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