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建委最新披露的“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簡報”中獲知: 與2014年11月份相比,今年開年,全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對驗收工程的監督執法增加了662項。其中房建工程增加627項,環比增212.5%;市政工程增加5項,環比增50.0%;軌道交通工程增加30標段,環比增加300%,下發責令改正書增加了52份。充分體現了首都對建筑和建材質量的意志和決心。
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原北京建工局局長楊嗣信認為:“保證建筑工程質量,首先是建材質量,如果建材質量不好,什么都沒有用。”
1月6日晚,武漢“電視問政”曝光了東湖高新區荷葉山社區的住宅質量問題。據武漢市建委技術委員會專家分析,房屋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是砌體材料灰砂磚和砂漿中含有大量膨脹性材料引起的。問題曝光后,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趕往現場,責成相關部門對墻體開裂、屋頂滲水較為嚴重的住戶實施搬遷和重新安置,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治標雖好,但治本更重要。沈陽市建委通過建立標牌制度,要求施工單位和材料供應單位,對建筑工程質量終身承擔相應責任。據記者了解,今后沈陽新開工項目,必須有五方法定代表簽署的終身責任承諾書,建立起永久性的質量保障體系。
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建明說,目前建材供應還比較混亂,小而散、小而亂的問題依然未能得到解決,假冒偽劣產品也比較多。“如果建筑材料垮了,那么建筑質量就全垮了。”他憂心忡忡地表示。
建立質量追溯制度
建材業為質量也是蠻拼的,還體現在制度建設上。此前,東營市出臺了《建材質量追溯制度》,要求對進入施工現場的建材進行妥善保管和存放;嚴格執行見證取樣和送檢制度,所有進場的建材必須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該市還建立了建材業質量聯動機制,規定工信部門要加強建材產業管理,質監部門要依法做好建材生產環節的質量監督和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工商部門要抓好建材流通管理,公安部門要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建材等違法犯罪行為。
作為行業協會,中國建筑業協會材料分會從商業倫理的角度提出倡議,希望建立以“工程質量”、“社會責任”為導向的行業風氣,嚴厲打擊唯利是圖、罔顧道德底線的歪風邪氣。
業內人士認為,2015年建材業劍指質量是有其大環境的,這幾年,工程建設重施工質量、輕建材質量的問題還沒徹底改觀。去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開啟了嚴抓工程質量、確保安全生產的序幕。建材作為建筑工程的物資基礎,其質量好壞對工程質量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也有專家認為,確保建材質量還需要在立法上下大功夫。在1月22日北京市政協舉行的記者會上,北京市政協常委、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吳玉華表示,北京市政協將就《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草案)》開展立法協商,使《條例》更符合北京實際。據了解,該《條例》對建材質量進行了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