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營銷,創品牌,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因為,環境造就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造就環境。那么,現在的市場環境到底是什么樣的環境?都有哪些特點?在創建品牌的道路上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大品牌時代已經到來
購買力的提升,觀念的轉變,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善,給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以前的市場,消費者是理性的,注重性價比的;而現在變了,變感性了,變得更加情緒化,更加注重設計和美感了。
以前的市場,消費者是有時間的,可以走一走看一看;而現在變了,在購物上無法投入太多的時間了。
以前的市場,消費者接受信息是被動的,電視是主流的;而現在變了,電視看得越來越少,手機看得越來越多了。
以前的市場,有一定邊界的,可以占山為王的;而現在變了,商業打劫說來就來,競爭優勢變得更加脆弱了。
其實,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做一一列舉。那么,這些改變意味著什么呢? 筆者認為,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新舊商業文明的分水嶺正在形成。對這樣一個時代到底起什么名字好,筆者想了很久,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詞匯,所以就叫“大品牌時代”吧。因為,越是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我們中國企業越需要建設更加強勢的品牌,以適應和駕馭這個時代。
大品牌時代終結了什么?
看到了變化,我們就要研究這個時代的特征和本質,要研究這個時代的競爭規則變化。筆者認為,大品牌時代至少終結了以下四樣東西:
第一,“通才”的隕落。
大品牌時代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專業化對決。無論在競爭的哪個環節都強調專業,強調職業運動員,而非全能運動員。
這一特點,對那些無所不能的“通才”品牌而言是一場災難。最典型的案例可能莫過于日本企業的集體“沒落”。
松下、三菱、東芝、雅馬哈、鈴木、理光、富士、日立、卡西歐、美能達、施樂……
當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他們在20年前的輝煌,然后再看看他們現在的狀況,答案自然就會揭曉。
20年前,這些品牌都是成功的典范,并造就了所謂的“日本模式”,被中國企業紛紛效仿。然而,現在,由于他們多元化過度,品牌延伸過度,喪失了競爭優勢,經營狀況日趨糟糕,多數品牌徘徊在虧損倒閉的邊緣。
這就是大品牌時代帶來的結果:通才的隕落。在這個時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通才品牌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第二,“Me too”產品的隕落。
“Me too”產品的含義就是: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在過去20年里,我們中國企業,乃至有些國際企業,都在采用“跟進”策略,人家要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在業界,有人還提出“模仿式創新”的概念,鼓勵那些企業在“跟進”的道路上繼續攀爬。
于是,在中國各行各業出現了很多重復建設,什么好賣,大家就跟進什么,在“功能相近、品質相近、風格相近”的胡同里短兵相接,直到把這個行業做死為止。
前些年,在中國大地上風行一時的“山寨”產品,更是“Me too”產品的巔峰之作,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傷害了平民百姓。
不過,在大品牌時代,這種“Me too”產品已經結束了生命,在市場夾縫里生存的企業相繼倒閉,市場的準入門檻變得越來越高,隨隨便便成功的幾率變得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