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高補洼撫平價差
A滿滿“正能量”的背后
玻璃貿易商高士強外號“玻璃強”,是玻璃期貨上市之初,記者在沙河玻璃市場結識的。彼時,由于錯過了玻璃期貨的首次交割(當時市場還是升水格局),有好多貿易商后悔不已,“玻璃強”就是其中一員。
談及當時的情景,“玻璃強”坦言,“不是市場不給機會,而是當我們有意識時就已經晚了,對于新事物需要有一定的適應過程。”
此后,隨著玻璃市場貼水格局的形成,玻璃行業可謂一波三折。“整個行業利潤1.4億元是怎樣一個概念?甚至連過去一個玻璃廠家的利潤還不如。”“玻璃強”感嘆道,經歷了大跌之后,市場的心態變得很脆弱,每一次價格的調整都會引起貿易商的恐慌。
而現貨市場的恐慌令不少貿易商將目光逐步轉移到到了期貨上,寄希望于這個“避風港”。自去年以來,每到沙河地區調研和開會,記者經常能夠看到“玻璃強”的身影。不僅是沙河地區,湖北的玻璃貿易商也積極參與其中,在近兩年玻璃期貨市場的參與群體中,貿易商的占比有了明顯的提升。
玻璃企業更是擔起了玻璃期貨市場“領頭羊”的角色。目前,沙河地區共有玻璃現貨交割廠庫五家,分別是安全、大光明、德金、迎新和正大,是現貨交割量最為集中的地區。不僅交割廠庫參與套期保值積極,最主要是政府和沙玻集團等管理部門也積極支持本地生產企業和貿易商參與期貨交易和現貨交割等工作。而湖北地區的長利和億鈞作為玻璃期貨的“好學者”,也成了近兩年玻璃期貨交割的“主戰場”,玻璃企業和貿易商在期貨市場中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現貨市場中,沙河玻璃產業也在以實際行動證明著“中國玻璃城”并非浪得虛名,“紅紅火火”的市場彰顯出勃勃生機。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沙河玻璃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從原來的格法到浮法,再到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沙河玻璃的產業升級之路越走越順,同時也給龐大的浮法玻璃原片找到了提升附加值和增加綜合競爭能力的小康道路。
另外,產能規??刂品矫嬉驳玫搅艘欢ǖ奶岣摺D壳吧澈硬AЦ》úAa線控制在35條左右,規模以上的深加工企業600余家,形成了消耗本地玻璃原片產能40%左右的深加工能力,并且計劃在未來提高到本地深加工率60%左右。
從曾經的價格洼地到現貨市場風向標,沙河經歷了一個華麗的蛻變過程。“其內在動力來自于本地深加工產業鏈的日益完善和增加,以及玻璃原片品質的逐步提升。”中國玻璃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沒有完善玻璃產業鏈之前,沙河玻璃原片只能依靠低價外銷到周邊市場來消化其龐大的產能,但在近幾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之后,各區域間的價格差異逐步縮小,玻璃銷售半徑漸漸縮窄。沙河地區依靠快速發展的深加工產業,有效避免了供需矛盾加劇帶來的價格變化。
“沙河現貨價格競爭力的增加并非是簡單的產業鏈延伸,而是綜合實力的體現。”上述負責人稱,在沙河深加工企業中涵蓋了磨邊、制鏡、裝飾裝修加工、低輻射鍍膜玻璃加工等各種工藝和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本地區玻璃產品在質量上要有一定的提升和穩定。同時,生產企業在降低成本和穩定生產工藝等方面也想盡各種辦法,以增強自身優勢。“與去年同期相比,當前沙河地區玻璃現貨價格高出150元/噸左右,而其他大部分地區都與去年持平,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從庫存角度看,沙河地區生產企業的庫存普遍偏少,生產企業產銷情況也好于其他地區。”
B昔日“高地”風光不再
2015年,記者幾乎走遍了全國主要的玻璃產銷市場,各市場展現出不一樣的景象。在東北,是經歷重新洗牌后市場走出低谷,充滿樂觀預期的景象;在沙河,處處流露著深加工產業發展迅猛帶來市場轉型升級的喜悅;在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都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凰”,但隨著今年以來三地區玻璃價格的“一落千丈”,曾經“高地”的風光已黯然失色。尤其是華南地區,以產業鼻祖自居的當地玻璃深加工企業對“外敵”搶占市場的擔憂情緒越來越濃。
記者了解到,西南、華東和華南市場曾經作為全國玻璃市場的“高地”都具有鮮明的特征。
西南市場最大的特征是封閉,供需面受其他市場的影響較小。盡管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玻璃需求難以匹敵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但受益于當地玻璃產能規模較小,同時,華北、華東等主產區玻璃輸入困難,西南市場供需始終處于平衡,玻璃價格穩居高位。
華東地區是傳統的玻璃主要產地,受益于經濟發達,對玻璃的需求也大,能維持供給平衡,故而價格話語也強。
相比之下,華南“高地”的支撐更多來自于下游需求,作為全國玻璃深加工和出口市場最發達的地區,華南市場向來以需求的多樣化和高端化著稱,無論玻璃的品質還是市場價格均優于其他地區。
然而,在近幾年來玻璃產能整體擴張以及房地產、出口等市場需求低迷的影響下,玻璃基本面持續下滑,“高地”優勢不再。
“西南市場的高利潤吸引了信義、武俊等企業的入駐,近兩年來有多條新建生產線點火投產,供給大幅增長。同時隨著華中地區產能擴張的加快,華中玻璃流入西南的數量日益劇增,加劇了西南市場供需的惡化,引發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最終,西南市場供需平衡的局面被徹底打破,玻璃價格持續下滑,不再是全國市場的‘高地’。”中信期貨分析師張駿如是說。
與此同時,華南市場這座“高地”近幾年來也逐漸喪失了往日的光彩。張駿解釋說,一方面,在國內房地產投資持續放緩的影響下,建筑玻璃和裝飾玻璃需求不斷萎縮,歐美經濟復蘇緩慢也抑制華南玻璃出口的增長。內需和外需的雙雙下滑對華南玻璃市場形成重創。另一方面,伴隨著華北、華中等地區玻璃深加工產業的不斷發展,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步縮小,華南市場的高端優勢不再明顯,當地企業的市場份額正逐步被沙河企業等后起之秀瓜分。
據了解,由于區域間去產能和產業升級腳步的不一,各地市場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過去房地產建筑需求的上升拉動玻璃等建材行業快速發展,現如今房地產經濟的沒落也倒逼玻璃行業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張駿認為,在這場整個行業的洗牌過程中,區域市場或企業勢必要遵循“快則進,慢則退”的法則。
在業內人士看來,是供需錯配導致玻璃行業步入蕭條,企業全面去利潤化,縮小了“高地”與“洼地”之間的差距。此外,產業轉型升級支撐行業繼續前行,助力中下游企業擺脫困境,縮小與上游企業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