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供給側改革,全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今年11月10日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由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之后迅速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也被市場理解為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心之一。
對于技術門檻較低、產能過剩現象突出的建材行業而言,“供給側改革”正契合行業發展之需求,也為行業中長期政策定下基調。然而,就玻璃行業而言,由于以民營資本及中小企業為主,實際上在過去兩年里便開始了“供給側改革”,即減產和轉型。
2013年開始玻璃產量增速不斷下行,今年前10個月累計產量為6.33億重箱,累計同比增長-8.3%,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1.8個百分點,減產幅度遠高于鋼材、水泥等其他建材行業。
裝置方面,2014年全國浮法玻璃生產線冷修或關停數量為38條,2015年至今達42條,累計冷修產能4.57億重箱,行業停窯率從2014年初的16.3%上升至目前的30.5%,即全行業開工率不到七成。
此外,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近幾年來眾多玻璃原片生產企業發力產業鏈延伸,發展玻璃深加工產業。以沙河地區為例,目前該地區擁有規模以上的深加工園區五個,每年能消耗整個沙河原片產量的40%左右,而在“十一五”末這一比例僅在20%左右。
在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玻璃行業充分發揮民營經濟“船小好掉頭”的特點,在整個建材行業中先行一步,這也是為什么2015年玻璃期現市場走勢強勢整體板塊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