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的蓬勃發展給傳統門窗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門窗電商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一些藏秘在互聯網背后的“冒牌”商家讓正規門窗廠家“很受傷”。盡管很多商家在呼吁“要像抓酒駕一樣打假”,但對于實為企業并無執法資格的正規品牌廠家和電商平臺來說,打假陷入空轉已成為常態,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之低,亦在維持著惡性循環的繁衍滋生。
品牌打假陷入空轉成常態
舉兩個例子,作為一家大型電商公司的阿里巴巴曾在2016年投入10億元打假資金、2000人打假隊伍,阿里平臺治理部門在2016年全年,共認定和處理制假售假案件線索4495條,但有刑事判決結果的僅33例,不足1%。安踏集團每年投入數百萬元打假,但最終付出自由代價的制售假者寥寥。2012年到2014年,安踏追蹤一個賣假安踏運動鞋的周某某,兩次抓到都因案值較小,只是罰款了事,第三次安踏終于摸到周某某在江西高安市的售假倉庫,現場查處6000雙假鞋,案值數百萬元,周某某終于被公安刑事拘留并移交司法追責。然而,在周某某交了40萬元保釋金后取保候審,其最終只被判緩刑,等于一天牢沒坐。而據相關負責人披露,目前周某某仍在從事假鞋制售生意,只是不再做安踏假鞋。
馬云提及的“新制造”,認為未來30年制造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這種基于品牌化方可進階的趨向特質,面向魚目混珠、“假貨”充斥的消費市場,無論是門窗等家居建材企業,還是包括阿里在內的主流電商平臺,共同積極投入到打假中,一致對外懟向“假名牌”的猖獗無序當中,才能真正消解同為“利益相關者”如今卻互懟的尷尬現狀。
本無執法權何以不空轉
對于并無執法權的門窗等電商企業而言,打假作為品牌口碑重要的一環,寧可冒著危險,耗費大量資金、時間去打假。事倍功半的是,很多時候不僅無法讓造假售假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企業還得背上“假貨”這口黑鍋,所有的輿論與矛頭最終指向的還是品牌本身。相較門窗等電商企業而言,阿里等電商平臺自然背負著“假貨藏身之地”的角色。反問一句,難道沒有電商,就不存在假貨了嗎?顯然不是,假貨的存在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發達程度:中國的經濟才發展幾十年,一直底子薄弱。很多家居制造業都是靠抄襲、貼牌一路走來,然后才有了自主研發,自主品牌。
對于大量的低收入群體來說,購買廉價商品無可厚非,假貨、冒牌貨、高仿貨的鋪天蓋地,也并非毫無道理。至今在許多棚戶區的露天市場,農村鄉鎮的集市上,城市的夜市里,仍然是售賣各類高仿、假貨的天堂。于是,名牌的冒仿,成為了無良商家攫取最大的利益差價,同時還能滿足人們追捧和虛榮心理屢試不爽的手段。但這并不排除其打著正統名牌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侵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與知情權,以假充好,以低劣的產品攪局市場,長此以往,對企業品牌和市場用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傷。
在實體經濟下生存的門窗生產企業,面對物質不斷充盈、消費升級的當下,“假名牌”只會有害無益地顯露出猙獰的面目,損毀的不單是正規門窗企業品牌的口碑質感、知識產權與創新能力,更是用戶的品質體驗和身心健康。所以,即便打假陷入空轉,我們也有理由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