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分析電解鋁供需著重在中國,電解鋁由于有進口關稅,所以是一個國內和國外割裂的品種:中國目前電解鋁產量接近全球2/3,基本實現自給,有部分產量通過鋁材變相出口漏出,但整體影響不大。前幾年電解鋁行業看上去供需缺口也不大,是因為產能利用率不足的關系;2017-2018年產量假設是基于80%開工率水平,接近行業滿產時85%左右的開工狀態。
中國電解鋁歷史供需平衡表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廢鋁產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政府文件頻出(新疆、山東)、市場預期電解鋁未來供給大幅縮減的很多:若嚴格按照政策執行(無證停產、無證停建),電解鋁靜態看會出現產能不足,但這也恰恰說明政府管制的無效化,需求測不準動態來看,我們認為電解鋁供給側改革遭遇的阻力會比鋼鐵、煤炭大很多:客觀上說,電解鋁行業民營企業眾多,行政命令很難約束它們,在逐利性影響下會主動產生與政策的對抗淘汰產能的標準劃分很困難——電解鋁行業生產方式差異化不大,全行業電解槽基本都在300KA以上,很難分類淘汰,最好的淘汰方式就是服從成本高低表面上看電解鋁供給側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來自于是否能夠抑制住低成本的民營企業產能擴張的動力。本質上看,不僅僅是電解鋁供給側改革,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市場運轉,其背后能否有效果的關鍵在于對全社會效率的正負:煤炭的供給側改革能夠成功是因為企業和地方政府都配合,而企業和地方政府都配合的原因在于通過供給側改革扭轉了已經失靈的煤炭交易市場(對所有企業都有益處),同時又降低了地方金融系統風險(對地方政府有益處)如何理解自備電(孤網運行)帶來的成本差異?與其說是政策帶來的不公平競爭,不如說是國企制度和民企制度之間的差異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