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每天,在長沙,一列列磁懸浮列車穿城而過,其中一位“乘客”,便是來自佛山的廣東華昌鋁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昌”)。通過自主研發出業內尖端的工業鋁材使用在“導電軌”上,華昌成為長沙磁懸浮列車導電軌用型材的唯一供應商。
這正是華昌以創新打開新市場的縮影。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鋁型材企業,華昌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000萬元,憑著創新與早年的先入優勢,華昌已成為國內鋁型材出口前三名企業,目前每年出口量達3萬噸,出口額達7000多萬美元,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各種創新投入中,近年來華昌不斷提高車間自動化水平,特別是首創行業第一個“立”起來的倉庫等智造項目后,目前華昌的產量比十年前翻了兩番,但員工和用地僅增加了一倍,以智能制造實現“降成本”做法,因此成為了全國標桿性樣本。
創新帶動出口
每年研發投入達3000萬元
彼時,華昌最早的出口部門僅3人,而華昌副總經理武衛社正是其中之一。那時候,華昌一年的出口量還不到2000噸。
“華昌算是國內最早一批做鋁型材出口的企業。”武衛社表示,早在2000年,在機緣下,華昌在澳大利亞成立了分公司,正式拉開出口的帷幕。但在發展初期,華昌的鋁材出口占到自身的銷售比例不足5%。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給予華昌一個巨大的觸動。“當時華昌超過90%的銷售都來自于國內房地產市場。”武衛社表示,盡管公司并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華昌從身邊受影響的企業上總結出:“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于是,同年,華昌內部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作出了在日后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三大戰略。
一個正是在市場上,要堅持國內和國外“兩條腿”走路。要把出口的銷售占比提高到接近30%的比例,同時還要加大工業鋁材占比,以及布局系統門窗領域。其中,在發展出口市場上,華昌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三條腿”走路,推出自有品牌、與客戶共有的聯合品牌以及代工三種模式。
“做出口,為了避免遠距離的售后問題,必須牢牢把控好產品質量。”武衛社表示,要保證產品穩定的質量,一個重要的支撐正是從源頭端加大研發投入。
早在2006年,華昌就成立了技術中心,此后,在2014年,公司又成立了華昌創新中心,建筑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據悉,目前華昌每年大約投入3000萬元用于技術研發。
在這樣的研發力度下,華昌現階段已擁有300多個專利,其中有5個發明專利、30多個實用新型和200多個外觀專利。
與此同時,早年中國的成本優勢凸顯,再加上華昌對于創新的注重,公司的出口量迅速增長至目前每年3萬噸,位列全國鋁型材企業出口額前三名。
智造對沖成本
行業首創把倉庫“立”起來
但近年,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漲,給予國內鋁型材新的挑戰。
“原材料上漲得非常快。”武衛社表示,為了把成本控制在一個可預期的范圍,華昌除了與供應商簽訂年度協議,還改變了原材料的采購模式,不再是完全自主加工鋁錠,部分鋁棒直接采用成品外購的方式。
實際上,在攻堅“降成本”上,華昌真正的“利器”是以自動化改造來對沖不斷上漲的成本。
在華昌的生產車間內,一捆捆成品鋁材被機械手臂“送”上傳輸帶,沿著軌道勻速進入12米高的貨架中的一層,隨即,“上架成功”的信息實時顯示在入口處的LED屏幕上。倉庫現場除了自動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員外,鮮見有工人作業。
這正是華昌首創的行業第一個自動立體倉庫。
“其實早期行業也有提出立體倉庫,但并不是真正的自動倉庫。”武衛社表示,鋁型材行業因產品型號多、產品體積大、長短不一等問題,使得建立標準化倉庫成為難點。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華昌累計投入了8000萬元進行研發。經過一年的研發,在次年投入使用的自動化立體倉庫最大庫存量達到了5000多噸,出入庫效率提高了33%,節省人工50%,用地面積僅有同樣容量的人工倉庫的五分之一,同時大大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
在自動化立體成品倉庫取得成功后,華昌又投入1500多萬元建造了行業首個自動化立體模具庫。
在這個占地面積僅為528平方米的模具庫里,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可快速存取10多萬套模具,同時還可對每套模具實行24小時遠程監控,進一步提高了倉庫管理的準確性和效率。
“現在車間內可以進行自動化改造的,我們都在改。”武衛社表示,諸如把擠壓機改為設備牽引、自動上料等,車間已大規模掀起自動化改造。
而這些自動化改造,也為華昌帶來了切實的好處。數據顯示,目前華昌位于獅山長虹嶺的工廠,占地面積比華昌十年前的工廠僅增加一倍,但產值卻比十年前翻了兩番。
布局軌道交通
成長沙磁懸浮列車唯一供應商
對內,華昌以智能制造提升生產效率,對外,華昌不斷拓寬企業的業務領域。
工業鋁材便是其中一個方向。去年,長沙開始試運行磁懸浮列車。而這些磁懸浮列車使用的便是華昌研發出來的特殊型材制造的“導電軌”,一種運用在磁懸浮列車軌道的新型工業型材。
“與建筑鋁材相比,工業鋁材對于性能的要求很高。”武衛社表示,應用到磁懸浮列車中的導電軌里,既要保證鋁錠能有較高的純度,因為純度越高,導電率越高,但是保證一定純度的時候,還必須保證鋁材的硬度,而添加相關的成分能提高硬度,但又會影響純度。
“所以,如何控制好純度與硬度的平衡,是技術的關鍵。”武衛社表示,經過對配方的長時間研發,目前華昌研發出的用于導電軌上的工業鋁型材,不僅能做到10個硬度,同時還能保持58%的合金導電率,這已經是行業的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近年,中國正大力興建高鐵。根據最新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顯示,到2020年,國內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而到2030年,鐵路網規模將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鐵路約4.5萬公里。
“有了長沙這個標桿工程,未來也將有利于華昌更快速地打開軌道交通的工業鋁型材市場。”武衛社表示,在布局大市場上,系統門窗則是華昌計劃大力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據了解,系統門窗在中國發展了十多年,但目前行業內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重“組件”輕“研發”,即僅為材料組裝而非系統解決方案。
為了攻克這一領域,2014年華昌專門設立了一家名為華賽特的子公司。去年該公司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
“盡管目前無論是高端工業鋁材,還是系統門窗對公司實際銷售的占比都還不高,但這是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武衛社說道。
記者手記
以技術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代表人物索洛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全要素生產率”。在他看來,技術進步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高,對應就能獲取更多的產出。
而華昌則是以技術進步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的典型樣本。過去,中國憑著低廉的要素成本優勢,崛起為“世界工廠”。而像華昌在日后崛起為全國鋁型材出口前三名的企業,其中一個優勢自然離不開中國早年在成本上的競爭力。
然而,“世界工廠”也面臨著日益上漲的成本,華昌毅然選擇了以加大自動化改造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生產制造效率。正是通過引入更先進的設備技術,優化企業的生產和資源配置,達到更少的投入,更高的產出。
這樣的企業必然能在市場經濟的競技天平上,獲得更高的砝碼。這實際也詮釋了,那些在不同領域的佼佼者,比如華昌,他們都是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熱衷者。因為唯有注重創新,方可成就企業永立不敗之地。
企業金句
當金融危機發生時,盡管華昌不受影響,但也會積極去總結,如何避免在日后遇到這樣的問題,提前想辦法把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