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為加快綠色發展,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的融合發展,12月22日,由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主辦、標準排名協辦的“2018中國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強、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祝慧燁等出席活動并發表演講。
“當下綠色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不僅需要財稅、相關法律配套,更需要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綠色金融的助力。”主辦方代表、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祝慧燁介紹說,“一方面要推進產業的綠色化,另一方面要用綠色金融來助力,實現綠色產業化,讓綠色成為價值鏈的驅動。可持續發展要成為生產力,綠色要能掙錢,要有價值。”
趙華林在演講中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閉幕,新形勢下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既定方針。目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上,國家戰略更要保持定力,堅決落實生態環保新政策。
“但光靠政府財政投入搞環保是不行的。”趙華林表示,沒有金融的支持,環保的目標不可能實現,綠色金融可以提供有力補充。
針對各界對于綠色金融的期待,葉燕斐表示,目前,中國可持續發展成了全球領導者,獲得全球稱贊,但具體到綠色建筑領域中國還沒有成為全球領先者。為何沒發展起來?因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支持綠色建筑發展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第一,如何確定一棟建筑是否為綠色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一定要有可量化、可核實、可報告的客觀指標,同時國內的綠色建筑指標也要實現與國際標準的銜接。這樣才能統計出來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的效益。
第二,綠色建筑評價要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統一公共平臺,整個評價的數據應該對公眾能開放。此外,應加強約束機制建立,比如綠色建筑要投保險、第三方擔保,合同條款要細化很清楚。
具體到綠色債券如何支持綠色建筑在內的綠色產業發展,孫學工介紹說,國家發改委于2015年12月31日發布了《綠色債券發行指引》,開創了中國綠色債券的先河,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可行的金融支持。
綠色債券相比普通債券具有很大優勢,其中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可放寬至80%,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不受發債指標限制,在資產負債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發債規模時不考察企業其他公司信用類產品的規模。債券資金用于優化發行主體債務結構的比例可以至50%,允許符合條件的綠色投資基金股東申請發行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入到綠色基金。
此外,綠色債券發行和償付方式比較靈活,可公開發行也可非公開發行,可發行可續期債券或超長期債券,可靈活設置還本付息方式和回售選擇權。
發行人可僅針對項目收益與債券本息差額部分提供擔保,以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收益權以及知識產權作為質押擔保方式。
2016年到2018年4月30日,我國綠色債券共發行183期,發行規模達4210.65億元,涉及發行人119家;共發行17單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總規模為228.54億元。
梁俊強在演講中介紹說,建筑運行能耗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5%,如果加上建材制造、建筑建造,建筑全過程能耗占我國總能耗已達45%。我國每年鋼材的25%、水泥的70%、木材的40%、玻璃的70%和塑料制品的25%都用于建筑,建筑節能減排責任重大。
梁俊強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要比2015年提升30%以上,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比重要超過50%,還要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面積5億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億平方米。
由此推算,我國新建建筑融資需求約900億~1000億元/年,超低能耗建筑增量總成本在80億~120億元左右;完成20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增量目標,需要的增量成本資金需求為1183.4億元;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深化改造,潛在需求量為3500億元;公共建筑改造達到現有節能65%及更高標準,預測潛在資金需求量為600億元,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融資總需求將超過6000億元。
目前,我國已發行綠色建筑項目債券10只,9只為一般企業債券,1只為資產支持證券產品。
根據銀監會披露的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情況,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21家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已高達8.3萬億元,但是其中支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為1348億元,占比僅約為1.62%。
本屆論壇上,新華社《環球》雜志與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標準排名發布了三方聯合出品的《綠色信用“筑基”綠建時代”2018中國上市房企綠色信用指數TOP50報告》。其中,中海地產、中國金茂、華潤置地、當代置業、中國恒大、碧桂園、首開股份、寶龍地產、龍湖集團、世茂房地產、招商局蛇口、朗詩綠色集團和萬科集團榮登2018中國上市房企綠色信用指數TOP50前十。
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運行標識的蘇州市友達光電(昆山)廠房和中南集團總部基地辦公樓,超大型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和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標識的浦發銀行長沙分行辦公大樓、秀山新區醫院工程(一期)、中新天津生態城十二年制學校、深圳中海天鉆、首開熙悅安郡、天鵝湖MOMΛ以及朗詩成都熙華府10大項目成為2018中國綠色建筑創新樣本。
標準排名研究院院長郭海飛在報告發布中指出,綠色金融原本可以成為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的加速器,但由于建筑節能減排監測系統的缺失,導致金融機構并不能準確地掌握建筑節能效益,因此無法保證綠色投資是否能夠真正用于開發建設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此外,一些房企綠色環保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隱性負債的存在和財務數據的錯綜復雜,使得綠色金融機構無法準確掌握企業的財務信用狀況,降低了其支持綠色建筑的意愿。
論壇還以“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為主題,舉辦了專家和企業家圓桌討論,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秘書長朱彩清、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統計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偉光、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貴安新區綠色金融港管委會副主任藍虹、第一人居總經理賈巖、國都證券機構融資部總經理李彥之、中國人保財險責任保險事業部副處長向飛等人參加了圓桌討論。
此外,國都證券機構融資部總經理李彥之、東方金誠綠色金融部總經理方怡向、當代置業戰略金融與基金中心總經理、綠民投產業鏈基金CEO李仿、萬郡房地產(包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偉鳴、第一反應COO陸俊和廣州綠創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安也在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