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
圖為:武漢市建設大道附近,外墻為玻璃幕墻的建筑眾多。
圖為:湖北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擁有華中地區最大、最齊全的幕墻檢測設備。
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一葦
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通身披掛著玻璃幕墻,熠熠生輝。一幅幅這樣的圖景,被描述成現代化大城市的標志。
然而,近年來,這些城市輝煌的標志,卻時常“肇事”——
2009年8月,漢口一家銀行大廈一塊約3平方米的幕墻玻璃破裂墜下,砸傷2名行人。
2011年8月,武昌一棟高樓掉下一塊幕墻玻璃,行走在路上的一年輕男士遭遇天降橫禍,其鼻尖被削掉。
2013年6月,武昌珞喻路、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步行街等地連發3起幕墻玻璃墜落事故,造成車輛受損,行人受傷。
2018年7月,沌口某小區15樓一塊玻璃碎裂墜落,樓下數輛汽車受損。
來自建設部門的消息令人憂慮——武漢首批玻璃幕墻已達使用年限,部分老化的玻璃時常破裂脫落,成為繁華鬧市中的“不定時炸彈”。按照相關技術要求,玻璃幕墻每隔5年應檢測修理。現實情況卻是,專業的既有幕墻檢測公司難有訂單。
老幕墻隱藏“不定時炸彈”
1985年,國內首座玻璃幕墻高層建筑北京長城飯店建成。隨后,玻璃幕墻迅速在全國流行。眼下,我國城市玻璃幕墻遠超兩億平方米。
在湖北,上世紀90年代出現玻璃幕墻建筑。此后,從航空路口的長江大酒店,到武漢中心大廈,從菩提金國際金融中心到武漢火車站,玻璃幕墻遍地開花。省建筑裝飾協會2017年的一次不完全統計顯示,武漢市使用幕墻的高層建筑數量超過500座,其中有純玻璃幕墻,也有玻璃和其他材料的組合幕墻,實際玻璃幕墻數量則遠遠超過此數。
玻璃幕墻是怎么加工出來的?
5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中建鼎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幕墻加工廠。一塊約2平方米的雙層鋼化中空玻璃擺在工作臺上,工人手持膠槍,將兩條約1.4米長的鋁型材用黑色硅酮結構密封膠粘在玻璃內面兩側。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幕墻加工法,3個熟練工人一天可加工150塊至200塊。做好的幕墻要放置一段時間,待膠干透后運往施工現場。”技術員涂岑意說。幕墻建筑的表面搭設了鋼架,那兩條鋁型材上帶凹槽,卡在鋼架上再用螺絲固定即可,幕墻接縫用膠密封。
玻璃幕墻的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其中粘接玻璃的關鍵材料硅酮結構膠的使用年限僅為10年。這意味著,我省上世紀90年代投用的首批玻璃幕墻,早已超過質保期,其主要材料及構筑件不斷老化,如不及時檢查維修,將成較大安全隱患。
“十幾年前的部分工程根本找不到資料。”湖北省建筑裝飾協會秘書長成詩透露,沒有工程資料,今后想檢修非常困難。此外,當年施工規范不如今天嚴格,一些幕墻是單層玻璃,密封較差,雨水會腐蝕鋼制掛件。
“早年硅酮膠保用年限是10年,近年來一些新型硅酮膠性能進步,年限有所延長。”中建鼎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海斌說,超過年限并不一定必然失效,但需要經常檢查。
更令人憂慮的是,業內人士稱,幕墻市場還存在為壓低價格而粗制濫造、偷工減料。一些項目中標價太低,材料厚度和鋼材用量都有縮水。還有高層建筑的玻璃幕墻不用鋼化夾膠玻璃,而用相對廉價的產品替代,一旦發生爆裂,玻璃碴會像冰雹一樣砸到地面上。
此外,一些業主胡亂改造幕墻,在其上面掛沉重的廣告牌、亂接電器、隨意修改幕墻開窗結構。清潔公司清洗幕墻不得法,弄壞幕墻的事也時有發生。
被人“遺忘”令人憂慮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盡管隱患重重,但似乎并未引起社會應有的關注。面對步入“暮年”、隱患日益凸顯的玻璃幕墻,武漢市政協曾在2016年就此提出過提案,并就消除超高層建筑安全隱患問題召開過重點督辦會。然而,問題改觀有限。
按照我國《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幕墻工程竣工驗收后1年,應對幕墻工程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此后每5年檢查一次。對于使用硅酮結構密封膠的半隱框、隱框幕墻工程,使用10年后進行首次粘接性能的檢查,此后每5年檢查一次。
位于漢南區的湖北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擁有華中地區最大、最齊全的幕墻檢測設備,不僅滿足國標的物理性能測試,還能滿足美標及歐標動態水密、熱循環、結露試驗的檢測要求。
“來檢測的基本是新幕墻。既有幕墻檢測業務非常少,有時一年都沒有一單。”中心負責人說,近3年來承接的既有幕墻檢測業務數量,一只手就能數過來。
“我國既有建筑幕墻的安全維護,實行業主負責制。業主沒發現明顯問題就一直不檢的大有人在。”該負責人說。既有幕墻要徹底排除隱患,必須進行全面檢測。檢測大型建筑要出動多人,動用無人機、紅外成像儀,有的耗時一個月以上。一些高層建筑玻璃幕墻動輒幾萬平方米,檢測費用可達上百萬元,能下決心定期做全面檢測的業主不多。
“我省的玻璃幕墻至今尚未發生大的質量安全和火災事故。”成詩說,這是幸運,但也很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忽視既有玻璃幕墻的安全狀況。
管理空白亟待填補
13年前,我國出臺了《既有建筑幕墻安全維護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建設主管部門監督既有建筑幕墻安全維護,幕墻投用后每10年須進行一次安全性鑒定。2014年實施的《武漢市房屋安全管理條例》,也明確了房屋安全責任人維護既有建筑幕墻的責任。
然而,在該條例出臺后,武漢市建設部門曾試圖對全市既有幕墻情況進行摸排,但摸排并不順利,想監督管理也缺乏手段。即便發現問題,維修費用也難以解決。
對老幕墻,就沒有辦法消除隱患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海經驗值得借鑒。2012年,上海實施《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墻管理辦法》,這是全國首個玻璃幕墻地方法規。根據該辦法,使用硅酮結構膠的玻璃幕墻,使用10年后須抽樣檢查,此后每3年檢查一次。建設單位須提供《玻璃幕墻使用維護手冊》給業主,其中須寫明玻璃幕墻的設計依據、主要性能參數、設計使用年限、施工單位的保修義務等內容。
針對日常維護和維修資金,上海市規定,新建建筑的玻璃幕墻專項維修資金要存在指定專戶里,繳存金額按照玻璃幕墻造價的一定比例確定。
“湖北應該出臺既有建筑幕墻安全維護管理實施細則,摸清既有幕墻的情況,建立幕墻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明確維護管理辦法和維護資金來源等。”成詩建議。另外,我省既有建筑幕墻可靠性鑒定技術規范尚未出臺,這一空白應盡快補上。
別讓玻璃幕墻成“流行病”
據介紹,失去安全性的玻璃幕墻只能更換。“不同建筑的玻璃幕墻規格不一樣,十幾年之后同規格的幕墻也許早就停產。”在程海斌看來,專門定做價格必定猛漲,算上特種作業人工費,代價更高。
除了維護難,大量玻璃幕墻交叉反光,造成“光污染”,給行駛中的車輛或周邊居民帶來困擾。而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玻璃大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詬病。不少專家呼吁,更多引入中華建筑特色,讓建筑更有民族個性、更豐富多彩。
“玻璃幕墻自重輕、采光好,工業化程度高。”湖北省建筑設計院原副院長、教授級高工李躍說,建筑應該多元化,采用不同材料和風格,但玻璃幕墻一時難以被替代。
管理部門及相關省市已著手行動。上海市規定,住宅、醫院門診急診樓和病房樓、中小學校教學樓、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的新建及改造,禁止在二層以上采用玻璃幕墻。為防止玻璃幕墻眩光,T形路口正對直線路段處禁止用玻璃幕墻。
2015年,住建部和原國家安監總局曾聯合發出通知,提出合理控制玻璃幕墻的類型、形狀和面積;新建住宅、黨政機關辦公樓、醫院門診急診樓和病房樓、中小學校、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不得在二層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墻;人員密集的建筑物,如果要在二層及以上安裝玻璃幕墻的,下方應設置綠化帶、裙房等緩沖區或挑檐、防沖擊雨篷等防護設施。
李躍認為,關于玻璃幕墻的各項安全規定早已有之,關鍵是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使用、維護、管理等環節加強監管,把相關要求落到實處。如此,玻璃幕墻的“心病”方能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