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精裝修”話題的持續升溫,讓泛家裝行業上下游出現了新的變化。大批地產商旗下的家裝公司近幾年紛紛入場,企圖攪動這個弊病諸多、投訴連連的“傳統行業”。傳統裝企vs精裝修背景下誕生的“富二代”,誰在攪動“新家裝市場”?
精裝修面面觀:“政策倒推”vs“生不逢時”
每一個行業的背后都存在A面和B面,對于精裝修領域而言,A面是政策助推下的行業利好,B面是誕生時機的“生不逢時”。
A面:地產商加速開發存量,政策利好助力精裝修落地
從行業利好的角度來看,國家對于精裝修的推動已經持續了近20年。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就提出要積極推廣一次性裝修模式,避免二次裝修造成的破壞;2008年,住建部提出繼續引導對新建商品住宅的一次裝修到位、逐步在各地取消毛坯房;2017年,住建部發布《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三年內中國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到30%。自此,多個省市響應號召,陸續出臺相應政策。
政策倒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精裝修的發展。對于重點參與方房地產企業來說,要想實現政策的落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增量市場早在幾年前已出現面臨增長瓶頸的苗頭,隨著
房地產開發市場進入市場飽和階段,行業總量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的變化。所有的大型開發商面臨一個嚴竣的問題:不可能再無限增長下去了,從千億跨越到萬億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型開發商業務加速布局存量市場,如商業、公寓、持有型物業、產業園、公寓、家裝等方面,它們既是本身業務的延伸,也將有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從政策、行業趨勢的角度來看,地產商布局家裝市場、進軍精裝修合情合理。
B面:“生不逢時”的精裝修,高拆除率反映出產品與用戶需求的不匹配
大型開發商意識到精裝修是自己必須主力去推動的事情,但家裝業務不太可能成為大多數地產商的主力業務,往往將它看作一個勢必要進行探索的重要方向。現狀在于,多數房地產下屬家裝公司在精裝方面面臨太多的質量問題,用戶過高的投訴率與較高的拆除率讓地產商進軍家裝領域逐步“遇冷”。
裝修是一個專業度高、環節多、技術難度大且痛點很多的行業,它的低頻、高價、非標準化是導致家裝行業長期以來未出現一家營收過百億企業的主要原因。
接到任務的房地產企業不像一些目前做得不錯的裝修公司一樣,有時間經歷“成長期”,跨越早期試錯的階段、逐步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方式開展業務,而是打磨一段時間之后只好硬著頭皮上。這就好比相關部門將“令箭”給了房地產企業,但讓他們一上來就做裝修是非常難的。
假設房地產企業在地產業務剛興起時,國家相關部門就要求房地產企業同步覆蓋精裝修業務,減少二次裝修,或者更進一步推動全裝修成品住宅的落地,或許精裝修業務就不像現在這樣“生不逢時”。
現階段,大多數房地產企業下屬家裝公司所能提供的產品與消費者的需求并不匹配。有人對于這一現象說出了實話:精裝修替代不了用戶對裝修的需求,未來幾年內如果能夠替代40-50%就不錯了。
這一結論體現在精裝修拆除率層面,20%的精裝房拆除率在業內是一個“相當友好”但并不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對于某些精裝修樓盤,用戶因對裝修效果極度不滿意導致的精裝修拆除率高達80%。
探路精裝修
——做好精裝修的三個關鍵,大多數房地產企業并不具備
盡管精裝修現有的覆蓋率、用戶滿意率并不高,但如果以目前的發展狀態來評判地產商下屬家裝公司和精裝修的未來,將是不合理的。房地產企業具備做好精裝修的優勢,目前顯然遇到了困難。
第一,房地產企業做精裝修不愁生意,在業務量上相對一般的家裝公司更具規模性,在資金、人才、資源等方面相對更有優勢。
第二,作為存量市場中的重要部分,家裝業務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房地產企業的布局,投入力度不容小覷。
然而,在明顯的優勢背后,房地產企業的瓶頸也很明顯:一是缺乏裝修行業的實戰經驗,組建團隊、團隊磨合、打磨產品與服務、獲得用戶的支持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的試錯期;二是
究竟是選擇自行組建供應鏈、對外獨立提供家裝業務,還是選擇與第三方合作方承辦,同樣是一個難題。
再加上用戶審美意識和消費能力的逐步提高,他們的需求會越來越趨于多樣化與個性化,開發商如果僅僅只是提供統一的精裝產品,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造成拆除率的持續上升。
那么,換一個角度試想一下,地產商以哪種打法才能夠做好精裝修、提升用戶滿意度?答案或許源自以下三個方向:一是提升效率,二是做出好的產品,三是實現規模化。
首先,企業可以采取與好的第三方公司(家裝企業、精裝服務型公司)展開合作,這也是很多開發商的主要策略。如果采取自建家裝團隊的形式,企業必須深度了解設計、出圖、施工、交付等一站式服務的全流程,并且搭建好供應鏈。如果企業采用的是后者的形式,他們踩的坑將比前者多得多。
其次,好的產品源自于房地產企業的學習力、對家裝行業的參透程度、對消費者需求的準確把握。結合這三點的難易程度來看,消費者需求是最難被把握的。
目前,一些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嘗試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家裝產品,同一樓盤的消費者,他們的裝修效果與風格將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各有各的不同風格,開發商正通過提供個性化配置、優化設計方案等方式,重新獲取消費者的信賴、提升他們的入住體驗。
第三,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實現規模化發展對開發商而言是一個難題。如果給用戶提供有限的產品搭配方案,在此基礎上嚴格控制各類產品的sku,從而實現規模化的發展或許是一種辦法。
第四,但是,家裝企業多年來未能很好解決的個性化與標準化的矛盾是很難在短期內想出解決辦法的。
哪怕有些房地產企業在這條道上積極試水,中途也會遇到大量的陷阱。與此同時,這對地產商下屬家裝公司的供應鏈管理、團隊管理、成本控制、施工交付管理等方面都帶來了嚴竣的考驗。
地產商面對未知的存量市場投入一些成本并不成問題,但家裝行業本身利潤率不高,業務流程過于復雜與非標準化提升了地產商進軍該領域的難度。
此前,有接近精裝修領域的行業人士告訴億歐,對于地產商來說,如果借助傳統工藝來做家裝業務會存在巨大的瓶頸,很難在不出大問題的情況下實現規模化發展。倘若日后裝配式裝修在未來實現了正式落地,或許能為房地產企業的精裝修業務帶來新的可能性。否則,地產商布局精裝修業務仍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試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