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關于“無廢城市”建設前世今生的論述,以及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技術路徑和對策建議,讓記者獲益良多,具體到建材產業,周宏春話語之間提到的用系統思維考慮產業發展的闡述,令記者記憶猶深。
關于建材產品的開發應用,他說,當下各行各業都在忙著轉型升級,傳統的建材產業也不例外。但在轉型升級中,最為重要的是思維模式的轉變。以當前說得最為熱鬧的海綿城市建設中需要的透水磚為例,這種產品在很多地方都有應用,但是一旦雨下得稍大些,應用了透水磚的小區或者城市依然會出現內澇情況。為什么呢?透水磚產品本身并沒有問題,主要是因為雨水滴落到磚上后,滲到磚下面的土壤層,土壤滲透慢,雨水無處可去,就只能到處漫溢了。
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周宏春分析指出,追本溯源,造成內澇的根本原因就是把一個原本系統配套的東西碎片化了。此時,我們要轉變思維,站在系統的層面,設計研發生產應用產品。比如,在鋪設了透水磚的地面以下的某個地方開個引水槽,將滲過透水磚的雨水引入市政排水系統,或者收集起來再次利用,這樣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出現內澇了。這樣系統配套的產品,在市場上才會堅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企業也才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隱形冠軍”。以此類推,一幢建筑、一項工程,乃至一個產業、一座城市的建設,都應該用系統的思維來思考,這樣才是可持續的。
“無廢城市”建設中,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與治理也是一大重點。周宏春介紹說,按照系統思維的模式構建,首先要摸清建筑垃圾產生現狀和發展趨勢,樹立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觀念。然后規劃引導,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轉運調配、消納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形成與城市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處理體系。最后開展建筑垃圾存量治理,對堆放量比較大、比較集中的堆放點,經評估達到安全穩定要求后,開展生態修復;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資源化利用,并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質量。
周宏春還提醒說,在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與治理中,我們還有一個觀念需要轉變。現在我國,建筑垃圾是可以獲得經濟效益的,而利廢企業需要從當地政府拿到補貼才能有收益,否則無盈利可言。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因各種原因,陸續取消了這些補貼,新的市場秩序又沒有建立起來,很多利廢企業就掙扎在生死存亡的邊緣。按照國際上的“誰排放誰付費”和“誰利用誰受益”原則,建設施工方是要給利廢企業付費的,這樣才是真正的市場化運作,利廢企業才可以在有合理盈利的情況下持續發展。這是趨勢,中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市場也必將朝此趨勢發展。
當記者問及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環保要求日益提高、轉型升級面臨瓶頸的情況下,企業該何去何從?周宏春將順應綠色、低碳、全球化、可持續發展潮流;充分利用好國家產業政策;認識并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實施錯位競爭;創新商業模式5句話送給建材企業,并提醒建材企業,一定要沉下心來,改變以量取勝的做法,傳承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塑造自有品牌,因為品牌中蘊含著專利、知識產權等多種元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他真誠祝愿在不久的將來,在建材領域涌現出眾多的真正的“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