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分析,全球經濟將在2020年出現負增長,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率普遍大幅下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GDP負增長6.8%,一二三產業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第二產業減幅最大,同比下降9.6%,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一次單季降幅。經濟下行將波及就業、保障、環保等社會民生領域,必須盡快加以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增長短期內的下降,以及中長期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加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不平衡性,對綠色發展極為不利。聯合國確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SDG)包括17項目標,據筆者初步統計,其中13項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的沖擊和影響。
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應對不利影響,有必要著眼于重建環境與經濟的平衡關系,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時施策,以綠色發展力促進經濟綠色復蘇。
綠色發展涉及經濟與環境兩方面,其本質是實現二者的平衡發展,并保證地區之間協調發展。在經濟、金融等多個領域受到疫情沖擊而大幅下滑的情況下,生態環境也可能成為受到“次生沖擊”的重點領域。
一是由于疫情沖擊經濟,造成經濟下滑,進而沖擊生態環境保護。表面上看,經濟下滑似乎意味著各種污染物減少排放,有利于恢復生態環境質量,但實際上,經濟下滑將打破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平衡關系,造成惡性循環。二是經濟下滑將大大削弱社會經濟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的支付能力,這對急需“輸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而言極為不利,綠色發展將在資金上面臨更大缺口。三是能源和電力需求滑坡,導致傳統能源供需失衡和價格下跌,這將改變石化能源和非石化能源的性價比,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機會成本,進而可能沖擊氣候變化應對進程。
暫時的經濟下滑不會改變綠色發展的基本面,綠色發展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領域,是扭轉環境與經濟長期失衡、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之舉。
當前,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失衡主要表現在生態環境質量的供需矛盾上。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綠色發展成為中長期解決生態環境質量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經濟下滑增加了“灰色經濟”卷土重來的風險,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愈加困難,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治理愈加困難,全社會防范和管理環境風險的能力愈加不足。在此關鍵時刻,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化解經濟下滑造成的短期困難,杜絕走“灰色經濟”回頭路的可能。
從根本上講,重視綠色發展有助于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結構性問題,包括發展方式粗放、效率不高、創新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經濟增長后勁乏力等。全社會應當思考,究竟應該怎么通過堅持更加科學的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豐收。
第一,疫情沖擊了經濟增長,也帶來了結構調整的契機。有跡象表明,經濟結構正在加速綠色轉型,尤其是在線經濟、非接觸經濟等新產業形態的異軍突起,大大拓寬了經濟綠色增長的空間,為堅持綠色發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疫情的發生給全社會上了一次生動的綠色發展體驗課,促使全社會反思過度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模式。這無疑有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更加重視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在疫情沖擊下仍然堅持綠色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點最為關鍵。經過長期努力,綠色發展理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四梁八柱”體系逐漸建立并成熟,使得恢復經濟常態化的政策措施完全有條件與綠色發展相結合,實現“綠色+”的經濟復蘇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疫情期間,國家發布了兩個與綠色發展有關的重要政策:一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從生態環境治理角度直接落實和提升綠色發展的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這不僅是對過去幾年開展的綠色發展實踐的總結,更是在總結基礎上將綠色發展制度化。二是大力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五大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有助于解放生產力,推動林地、農地、草地、山地等基礎生產要素的“生態確權”,將全面激活實現綠色發展所亟須的生態產品市場活力。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應該繼續堅持綠色發展,開展更加深入的探索,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綠色發展,重點是更好地將市場化機制引入綠色發展進程。
一是建立基于市場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綠色與經濟的真正融合離不開生態環境的經濟屬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種產品和服務中的生態環境價值必須找到市場化的轉化機制,也就是找到能夠為市場所承認的出口。
二是推動生態環境信息的公開透明。綠色發展與市場化機制結合,離不開完整而準確的環境信息。有必要實行更加強制的環境信息披露和識別制度機制,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的環境信息對公眾公開。
三是全面實施環境風險管理。在風險管理中引入綠色保險等市場化機制有助于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實踐證明,綠色保險開展較好的地區,公共環境風險和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較低。同時,綠色保險還可以大大減少政府在環境風險管控中的投入。
四是推進綠色發展的區域一體化進程。綠色發展對區域發展的一體化程度提出較高要求,包括環境污染的聯防聯控、生產消費統一標準、增長動力有機協調等,有必要深入探索實現綠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五是推動貨幣財政等刺激政策的綠色化。經濟下行必然催生經濟刺激計劃和政策,包括發放消費券、啟動新基建、創造流動性等。有必要開展經濟刺激政策的環境影響評估,最大程度上降低經濟復蘇的環境代價,最終實現經濟的綠色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