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要說最近房地產什么詞最熱,除了耳熟能詳的“房住不炒”之外,還有一個詞:經濟內循環。
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今年年中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再次被提及,不少人就此討論起,推行“經濟內循環”對于樓市的影響,房價未來是會借此漲的越高還是會隨之而下降呢?
房地產會重登經濟支柱地位嗎?房價會隨之而上漲嗎?
自從“經濟內循環”的提出,許多看多樓市的人,開始紛紛發聲,其中不乏眾所周知的北大教授孟曉蘇,其認為,“房地產市場是鏈接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樓市活躍能帶動相關產業繁榮,發揮出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
所表達的觀點已經十分明顯,若要發展內循環,帶動居民消費,必然要依托房地產。
然而,真是如此?
我們可以看前兩年的一組數據,201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為39%,同期的美國68%,英國66%,巴西64%,印度59%,世界平均水平58%。
我國的居民消費率不僅達不到世界水平,連新興經濟體巴西、印度都比不過,明明收入高為什么消費率卻如此之低?
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對的,錢都拿去買房了。去年我國的居民債務收入比高達128.5%,城鎮居民家庭債務超7成來自于房貸。
高房價下,居民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到房子中了,沒錢的還要借錢買房,財富都集中到房地產了,去哪里來的錢進行消費?
推動“經濟內循環”,不是推動房地產再次過熱,想要再次利用房地產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這個想法已經不現實,是讓財富流動,而不是讓它直線流入房地產,不可能還如從前一般,讓房地產把財富集中,當個蓄財池。
若是還盲目相信未來中國經濟主要還是要靠房地產帶動,那是對我國近些年的樓市調控和經濟轉型的熟視無睹。
經濟內循環,并不是重拾房地產讓其再次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但也不是完全的“去房地產化”,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否認其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當然,也不會再如過去一般地過度依賴,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已是必然。
因此,借此宣揚房地產要再次“啟航”,房價又要迎來一波上漲的可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