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川省林業廳獲悉,崇州等全省27個縣(市、區)獲準啟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非林地林木采伐不再受國家限額控制,林地人工商品林采伐也將簡化審批程序,釋放更多商品木材。林業政策風險的逐步下降,正刺激著相關投資者涌入。
林產品原料緊缺
到明年6月,四川國棟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將擁有全國最大的纖維板產能,該公司董事長王春鳴說,新建的3條年產30萬立方米的生產線投產后,對木材的需求量將倍增。
四川省林產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鐘金華介紹,四川家具制造業是西部第一、全國第三,每年需人造板700~800萬立方米,但每年只能自給300萬立方米,缺口約達500萬立方米。災后重建對林產品的龐大需求,使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據調查,地震災區對人造板的需求在2000萬立方米以上,地板、、鋸材、裝飾板材等行業將面臨300億元的需求,家具總需求量在200億元以上。
嚴管政策管得過死
四川森林覆蓋率高,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保護的天然林占了多數,另一方面則源于樹木采伐受到嚴格控制,采伐成本高。
現行的森林限額采伐制度始于上世紀80年代。王春鳴認為,在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等政策限制下,林農長期面臨采伐難、變現難的困境,使很多林子疏于經營。他曾兩次給國務院提出建議,呼吁在保護天然林的同時,放松人工林采伐政策,形成砍伐和栽種的良性循環。
省林業廳副廳長劉書貴也表示,現行采伐制度的限額指標管理過細過死,并且存在不科學的用途限制,導致森林經營者雖然擁有資源,但因無商品材指標而不能上市銷售,成為“有財富的貧困者”或“富有的欠債者”。
崇州試點改革
國家林業局已將四川列為森林資源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的重點省份。今年,全省27個縣(市、區)獲準啟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
省林業廳廳長王平表示,通過改革限額分配方式,最大限度幫助林業經營者落實林木處置權。比如,采伐限額限于林地,非林地上的林木不再納入限額管理;全部采伐指標可以向后各年度結轉使用;放活對各樹種采伐年齡的限制,根據培育目標、經營方式確定采伐年齡和采伐方式。
崇州是成都惟一的試點縣(市)。崇州市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斌告訴記者,非林地的林木采伐不再納入限額管理后,由林農依法自主經營。比如,農民在耕地上、溝渠旁、房前屋后栽的樹,不再受采伐限額限制。這一部分林子,雖然沒有統計,但數量相當龐大。
此外,以前林農申領采伐許可證的環節太復雜,通過這次改革,在林地采伐人工商品林雖然還是有采伐限額控制,但將簡化審批程序,減少環節。
刺激林業投資
成都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森林資源采伐管理改革的逐步推進,必然降低林業投資者的政策風險,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林業。
四川天罡木業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聶銘說,他們公司已經計劃未來3年栽植20萬畝工業原料林,將通過與林農合作等多種途徑實現,總投資1億多元。
盡管森林資源采伐管理改革已邁出了一步,但林業部門怕政策突然放得太寬,砍伐太多,仍顯謹慎。按照規定,“不準在試點縣外實施試點采伐,不準在公益林中實施試點采伐,不準突破采伐限額總量實施試點采伐,沒有納入試點的地區也不能自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