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建設科技正處于大發展的階段。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設行業的各領域無不突出著節能的宗旨,建筑節能成為當今建設科技發展的重要主題,并不斷進步,與建筑節能有關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豐碩成果。高度重視建筑節能,正是今天建設科技和建設行業的一大特點。
21世紀建設科技的主旋律
我國的建筑節能,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建筑業在墻體改革及新型墻體材料方面有了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高能耗的高檔旅館、公寓和商場出現了。如何在發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與當時能源供應較緊缺的現狀相協調,成為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為此,建筑節能工作首先從減少采暖能耗開始,1986年建設部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當地通用設計能耗水平基礎上節能30%%,《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是我國第一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它的頒布,開啟了我國建筑節能新階段。以它提出的指標為目標,建筑節能的設計、節能技術紛紛發展起來,一系列的標準和法規先后制定。
20世紀90年代,建筑節能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節能工作有效開展。1990年,建設部提出“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的戰略目標。1994年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建筑節能作為項目之一被鄭重提出;從1994年起,國家對北方節能建筑實施免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一批節能小區相繼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修訂并于次年執行,修訂后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將第二階段建筑節能指標提高到50%%。同年,建設部發布《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這個專門的規劃以及1996年9月建設部發布的《建筑節能技術政策》和《市政公用事業節能技術政策》,為其后建筑節能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同時也表明建筑節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節能的地位最終由1998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確定下來,建筑節能成為這部法律中明確規定的內容。
21世紀的到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建設領域明確了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科技工作將“四節一環保”作為科技攻關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顯效果。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節能50%%為目標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部分地區執行更高的65%節能標準。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測評標識管理暫行辦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施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民用建筑節能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對民用建筑領域的全面覆蓋。
在國務院辦公廳《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中規定,2009年底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提高到90%以上。除新建建筑外,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也有效開展起來,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和經驗。而兼顧土地資源節約、室內環境優化、居住人的健康、節能節水節材等方面的目標綠色建筑,成為新世紀建筑節能發展的亮點。
建筑節能技術飛速發展
在建筑節能逐步成為建設科技主旋律的過程中,相關的節能技術也有了長足進步。
在建設部組織下,“九五”期間實施了“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十五”期間組織實施了“小城鎮科技發展重大專項”、“居住區與小城鎮建設關鍵技術研究”、“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等,“十一五”期間實施了“建筑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現代建筑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既有建筑綜合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可再生能源與建筑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這些科研攻關項目的組織實施,使一系列建筑節能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得到突破,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