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安徽省是非金屬礦山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也是較早引進國外先進石材加工設備技術的省份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徽石材行業加工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對我國石材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推動安徽省石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近期,安徽省石材協會組成調研小組,多次對安徽及其他省市的石材礦山、石材加工企業和石材市場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上礦山、下企業、走市場,廣泛接觸企業一線從業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傾聽他們的呼聲,發現存在的問題。
發展綠色礦山打造現代化產業園
說起石材的開采與加工,一位行業專家告訴《中國建材報》記者:石材并非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而是節能、環保型的產業。石材與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大宗建材產品不同,其生產是一個機械的物理加工過程,只是機械切磨,僅需使用電和潤滑油,不使用窯爐。
石材生產過程不產生有害氣體,通常采用濕式作業,有效地降低了粉塵,生產用水還可以循環使用。切磨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和廢料均可以二次利用,不會產生污染。石材開采及加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僅為0.3噸標準煤,大大低于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大宗建材產業。
近年來,許多省市政府結合自身條件,將石材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來培育,新形成的石材產業集群基本以政府引導為主,規劃和建設產業園區、出臺扶持政策、培育市場和龍頭企業。例如,石材被列為貴州省的一張新名片,安順市副市長帶隊親自抓石材礦山的招商引資,項目落實;浙江省出臺鼓勵石材企業“多開”“快開”政策,將礦山開采與平整土地結合起來,既有效利用了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土地供給;湖北省麻城市將石材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當地政府為方便運輸,還出資為石材產業園專門修了鐵路專用線。
對于其他省份政府部門對石材礦山的一些做法,安徽省石材協會會長王欣認為值得借鑒。“單個企業已經很難消化環保安全治理的成本,根據全國各地的經驗,建立專業的石材產業園,是石材加工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出臺支持石材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促進石材加工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王欣表示:“石材礦山多處山區,山區土地流轉有一定難度。雖然政府財政撥出了大量資金用于修路、公共設施建設,但依然沒有擺脫依賴財政補助的困境。通過石材礦山開采,建設綠色礦山,就地建立石材加工產業園,可以吸引當地年輕人返鄉,幫助山區百姓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只要政府的產業政策引導正確,對石材礦山科學管理、有序開發,企業積極配合與主動作為,礦山就是當地持續發展的金山銀山。這是一條既不以犧牲環保為代價,又能持續發展當地經濟的致富之路。”
據了解,目前安徽省15個市僅合肥、阜陽、蕪湖、安慶、亳州有規范的石材產業園,其他市的石材企業或分散于各處,或以臟亂差的手工作坊隱藏于市井,有較大的環保污染隱患。合肥市內原有的五里廟、紅旗石材市場也相繼拆遷,為解決拆遷石材企業的后顧之憂,安徽省石材協會積極配合安徽和邦置業有限公司,在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建設現代化的石材智能生態產業園,目前各項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在阜陽石材產業園二期,記者看到新建的二層廠房寬敞明亮、布局合理,一層做產品加工,二層做產品展示,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都在規劃中按部就班。這個產業園以“石藝小鎮”為定位,融合地方特色,打造一個宜產、宜居、宜游,以石藝為產業的特色小鎮。
王欣告訴記者:“安徽省石材協會愿意與安徽省政府相關部門和扶貧主管機構對接,組織協會成員單位,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對礦山開采扶貧項目進行支持。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幫助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協會也將積極倡導推廣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實現礦山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多措并舉助力鄉村振興
安徽省石材資源豐富,曾有一些名優石材產品風行國內外,不僅有“美石之鄉”靈璧盛產的“紅皖螺”“磬云黑”,還有“紅奶油”“黃奶油”“藍雪花”等特色大理石產品,正如它們形象的名字一樣,細膩溫潤、色澤柔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安徽省內的新杭鎮、流洞村、月山鎮、涇縣中村等地一度成為全國知名的大理石開采加工基地。
涇縣中村隸屬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云嶺鎮,這里除了長有茂密森林的大山,還有寸草不生的石山,那些露出地面光禿禿的石頭,其實就是大理石或方解石,石材是涇縣中村豐富的礦產資源。據調研組了解,在涇縣中村石材產業清理整頓后,當地盛產涇川白玉的礦山,每年準許開采量6萬立方米,但目前石材產業園內企業清一色地生產碳酸鈣等化工原料。
一位調研組成員也告訴記者,廣德市新杭鎮盛產“紅奶油”“黃奶油”大理石一度是安徽的名牌產品,但按礦源劃分,現在被當作水泥生產的石灰石使用。
“實在太可惜了,安徽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完全不必優材它用。”調研組成員感嘆道:“我們堅決反對礦山的違法亂采行為,但保護礦山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因地制宜解決礦山的尾礦處置問題。只要做得好,開采和環保就沒有矛盾。例如安慶市的懷寧縣月山鎮先鋒礦業整合了3家礦山,大塊荒料做大理石加工,邊角料加工成化工原料方解石,碎石渣作砂石骨料,不僅'吃干榨凈',還'變廢為寶'。”
調研發現,安徽省許多地方的礦山還處于關停整頓中。比如安慶市石鏡鄉、廣德市四合鄉、金寨縣花石鄉和蕭縣白土鎮,宿州市的欄桿鎮謝集鄉等地,雖地處偏僻,但石材儲量豐富,且具備開采條件。
“為了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有關部門在嚴格要求企業生產的相關手續和標準的同時,應站在區域協同發展的層面,整合當地資源,給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安徽省石材產量銳減,但市場消費量并沒有下降,目前安徽省石材市場90%以上被外省石材產品占領,這一方面不利于安徽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再度崛起的安徽石材產業能為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助力。”一位調研組成員建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礦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建設綠色礦山環保生態體系是大勢所趨。安徽省岳西縣與潛山縣兩地相鄰,均處大別山區,但兩地石材企業清理整頓做法大相徑庭,效果也差之千里。據了解,岳西縣頭陀鄉盛產大理石黑金沙和徽州墨玉,一直以來受到市場歡迎,開采歷史較長,當地集中了十幾家石材加工企業,但在清理整頓后,目前岳西已經沒有石材礦山和加工企業。
潛山縣官莊鄉經過治理整頓,現在留下6家石材加工企業和2座礦山生產。這些企業規模都較大,在環保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直接吸引勞動力300人以上,創造勞動收入近2000萬元,促進并帶動了當地運輸、餐飲等行業的繁榮,每年給當地財政提供了1000萬元以上的稅收。潛山的天柱紅大理石深受市場青睞,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同時,更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成為潛山地區一張響當當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