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降低建筑、建材業的碳排放將有效推動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傳統的建材和建筑業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行業擁有非常大的轉型升級空間,如何挖掘潛力,行業正在進行積極探索。《中國建材報》記者日前在河北石家莊召開的2021第八屆全國被動式裝配建筑高峰論壇上了解到,通過結合被動式與裝配式技術,建設被動式裝配建筑,可有效推動實現建筑零能耗、零排放,將建筑碳排放維持在較低水平。被動式裝配建筑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被動式+裝配式,兩種優勢集于一身
被動式建筑是一種只靠建筑本身的構造設計,不需要專門安裝空調或者供暖設施,就能實現恒溫、恒濕、恒氧、恒潔等性能的低碳建筑。利用建筑內部得熱、建筑余熱回收等被動技術,來滿足建筑室內的溫度平衡、新風系統需求。原建設部建筑業司總工程師姚兵在論壇視頻報告中介紹說:“由于被動式建筑不需要裝設環境調節設備,從而減少了大量外露的傳輸管道帶來的能源浪費,而且其設計注重隔熱氣密性,大幅降低了建筑內外無效的熱量交換,這讓其與傳統房屋相比節約了超過九成的能源消耗。”
而裝配式建筑通過把大量現場施工作業的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使得現場的施工量較少,裝配式建筑現場作業所產生的粉塵、噪音、污水也大大減少。據數據統計,裝配式建筑相較于傳統的施工方式,可節水80%、節能70%、節材20%、節時70%、節地20%,也沒有以往的腳手架和大量濕作業,符合國家減排和綠色發展目標。
被動式裝配建筑則兼具被動式與裝配式技術的優點,具有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合理利用能源,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能夠進行BIM系統模塊化設計,工業化流水線預制、保溫結構一體化,提高室內環境舒適性等特點。被動式裝配建筑所需的單位平方米采暖和制冷能耗與傳統建筑相比節能達90%,與普通新建建筑相比節能超過75%以上。被動房單位平方米每年只需要消耗1.5升燃油或者1.5立方米燃氣用于采暖,遠遠低于常規‘低能耗’建筑。
被動式裝配建筑滿足了裝配式建筑在使用過程節能減排的需求,也提高了被動式建筑的建造效率。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首席專家、中國散裝水泥推廣發展協會理事長崔源聲說:“在如今建筑能耗標準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下,被動式和裝配式兩個領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建筑行業可持續發揮發展的前提。這也是在國際大環境中,提高中國建筑行業市場的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低碳建筑多地開花,材料難題尚待解決
近年來,隨著節能減排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建筑行業加快推進節能降耗,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不斷涌現,這些實踐為發展動式裝配建筑提供了基礎。
以河北省為例,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已建和在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項目141個,累計規模達439萬平方米,居住建筑量最多。河北省自2019年1月,連續發布了《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關于支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等多項政策,支持被動式裝配建筑行業。中國散協被動式裝配建筑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黃毅龍表示:“被動式裝配建筑目前在河北省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石家莊也成為全國被動式裝配建筑的大市場。在石家莊周邊建設中冶國際被動式裝配建筑科技產業園,打造國內首家被動式裝配建筑產業示范基地,對于推動和引領綠色建材、建筑更新換代,樹立一個高效率和高質量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在河南省,低碳建筑發展也呈現出良好態勢,截至目前,河南全省超低、近零能耗項目(包括在建及建成項目)共30余個,總建筑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在鄭州、開封、洛陽、焦作、新鄉、信陽、駐馬店、濮陽等8個地市已有超低能耗項目在建活建成。
此外,截至2019年,北京市的被動式超低能耗項目已達32個,示范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山東省已組織開展建設6批53個示范項目,累計總建筑面積達106萬平方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被動式裝配建筑方興未艾,與之相配套的建筑材料在標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制約著我國被動式裝配建筑的普及和發展。崔源聲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產業發展路徑研究》報告中總結了被動式裝配建筑材料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關鍵性配套材料需要進口和引進;二是大部分產品質量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三是關鍵性材料全國發展分布不均衡;四是缺乏材料本土化的標準、規范、認證、評價和配套體系等;五是由于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系統化程度低,導致部分材料成本偏高。
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零碳排放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和材料在中國的發展路徑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引進、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階段;二是形成一個以再創新、低投資、國產化和本地化為特征的提升階段;三是最終實現再次輸出、“走出去”和面向世界的新階段。崔源聲表示,我國目前仍處于低碳、節能建筑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學習和本土化的階段。想要邁向下一階段,尚需在自主創新方面下苦功夫,有所突破。
崔源聲表示,目前國內在技術創新的形式上已經有了多種嘗試。將被動式和裝配式統一在一個體系,就是其中的一個新趨勢、新探索。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被動式和裝配式建筑的融合已經做得較好,比如民用木結構和鋼結構建筑,本來就是裝配式的,發展被動式建筑時,不存在很大的矛盾或問題。我國在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會出現預制或現澆的問題,這是我們可創新、可自主研發的方向。當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及材料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被動式和裝配式一體化,一定會在建筑產業化的同時,一并實現統一和協同發展。
對于低碳建筑、材料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發展,在創新層面作出實質性建樹,崔源聲提出了10條發展路徑:國家加大強制性的法規力度與政策支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認知水平;充分借鑒國內外成熟的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建材行業向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材料產業方向發展,實現全行業優化和轉型升級;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與裝配式建筑材料二者必須要協同發展、有機結合,推動建材行業的全面健康有序發展;加大新型材料的研發力度和產業化步伐,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循環發展、包容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產業鏈上下游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強與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農業部等部委的合作;推進建材工業BIM、大數據、信息化、工業化、智能化的建設;加大建設高水準的示范項目,示范產業園區,引領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的綠色產業化發展;高點定位完善中國五大氣候區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的體系建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論壇上,與會不少專家也表示,被動式裝配建筑,建材和建筑一體化,資源的二次開發和優化配置,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建材、建筑的協同發展,是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材料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需要統籌規劃、協同發展,以促進建筑行業實現零碳排放、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