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5月27日至5月28日,十余家四川省、市級媒體代表走進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杭蕭鋼構,探秘抗震性能優越的鋼結構建筑,并了解了鋼構產業特色及未來發展趨勢。
四川媒體團實地探訪鋼結構建筑施工工地
記者探訪了解到,鋼結構建筑比起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具有抗震性能高、節能減排的優勢,也是目前國家和政策鼓勵的建筑行業發展方向之一。近年來,,整個鋼結構行業迅速發展,但仍處于初步階段,亟待進一步規范和產生有話語權的頭部企業。
探秘鋼結構建筑抗震性能高、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現場,封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杭蕭鋼構在建鋼結構工程項目,體驗地震房,并走進杭蕭鋼構的生產車間,深入了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生產線。
“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安全性更高的鋼結構建筑,對于當危險來臨時,筑起生命的屏障具有重要意義。”杭蕭鋼構副總裁方鴻強表示,“發展更高水平的鋼結構產業已迫在眉睫,而鋼結構技術的發展、推廣及運用已然成為一種大的時代趨勢和剛需。”
杭蕭鋼構副總裁方鴻強講解鋼結構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
據悉,鋼結構具有抗震性能高、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節能環保、便于運輸、施工速度快、延展性好等優點,可以衰減地震波,減少地震對建筑的破壞性。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的鋼結構建筑已占到總量的50%左右。
此外,鋼結構建筑還具有能耗低、排放少、回收利用率高等特點。在參觀現場,記者了解到,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建筑速度比傳統鋼筋混凝土工程高約30%,而對環境的綜合影響則比混凝土減少近30%。
“鋼結構本身就代表著現代裝配制造業的變革,鋼結構建筑的建造方式是顛覆性的——幾乎把所有室外的工作放到室內做,把工地的工作放到工廠做,把高空的工作放到地面做,把所有危險復雜的工作交給機器做,把質量安全的工作交給計算機做。”方鴻強介紹,“每平方米鋼結構建筑相比混凝土材料在生產施工過程中可減少12%的能耗、39%的用水、15%的二氧化碳、6%的碳能、32%的二氧化硫、59%的粉塵、51%的固廢,在拆除時還能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是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過程中‘碳達峰’、‘碳中和’的主力軍。”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也十分重視鋼結構在建筑行業的應用。2020年5月,住建部發布《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推行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
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施工工地
行業發展現狀:增長迅猛但行業集中度低、缺乏“領頭羊”企業
隨著政策加碼及鋼結構本身優勢的逐漸體現,未來鋼結構需求空間進一步打開,行業持續發展。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鋼結構行業迅猛發展,鋼結構產量和產值都有顯著提升。根據我國鋼結構協會的數據,我國鋼結構產量由2012年的3500萬噸提升到2019年的7671萬噸,年均增長超10%;2012年到2019年間,我國鋼結構產值也保持近1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但目前,我國鋼結構行業仍面臨市場集中度較低的問題。根據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大會發布的數據,盡管近年來行業集中度近年來有所提升,但2019年我國鋼結構行業TOP5企業產量集中度僅為5%左右,營收集中度也僅為4.3%左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均有較大差距。鋼結構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使得頭部企業規模效應顯現。
對于上述現象,方鴻強表示,“這說明,鋼結構行業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和野蠻生長階段。集中度不高,就只能說行業還沒有出現一個資源大的市場,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但這也表明市場的提升空間非常大,身處其中特別是有比較優勢的企業也具有服務和發展的機會。方鴻強指出,按這個思路,杭蕭鋼構在積極嘗試,以戰略合作的模式,通過10家全資的控股子公司,和100余家參股子公司,通力合作迅速把平臺做大、做強,提高收入,提高話語權,同時,規范自身行為,促進鋼結構行業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