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系列違約毀約 這個"上帝"有苦難言
如此重要的門業展會出現不和諧因素,究竟事出何因?據了解,地區經銷商之所以在展會期間向廠家追討貨款,完全是因為經銷商在付給廠家全部貨款后,遲遲收不到所欠木門產品,在廠家嚴重違背合同的同時,經銷商毅然退出代理,追討所欠貨款,踏上了漫漫追款之路。
一般來說,商家是廠家的上帝。我拿錢買你的貨,當然是上帝。但從本次事件來看,如果僅僅這樣思考,可能就把廠商關系想象得太簡單了。廠商與消費者的交易,通常是一次性交易,這次不滿意,下次就不買了,而且還可能告訴其他人不買。商家與廠家的交易是連續的、長期的,在經銷期內,經銷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了選擇權,反而會受到廠家的制約。
喪失選擇權就等于基本喪失了做上帝的資格,同時也喪失對廠家說"不"的勇氣。當然經銷商也可以通過"解約"解除經銷資格,重新獲得做上帝的權利,但經銷商在一個品牌上的投入很難轉化成自己可自由支配的資源,特別是在經銷商對渠道控制力非常弱,客戶只認廠家品牌不認經銷商的情況下,就顯得非常突出。稍微有點規模的廠家都要求經銷商不得經銷競品,這種排他性的經銷條款進一步剝奪了經銷商做上帝的資格。
如果選擇"解約",可能代價會更大,上了"賊船"就很難再下來,經銷商不僅要面對廠家的嚴重違約拖貨,更要忍受不合理的所謂加盟費用,如果你解除合同,加盟費是不會退還經銷商的。由于經銷商被"套牢",他們經常沒有勇氣要求享受上帝的待遇。廠家也經常以管理者的姿態來對待,或者準確地說是管理經銷商。
重新認知廠商關系究竟博弈傷有幾何
經銷商在此事件當中,可以說還要反過來把廠家尊為上帝,對于千方百計地想改變自身地位的商家而言,必須創造自己的選擇權,才能有資格當上帝。廠家開發出有潛力的新產品,經銷商為了獲得經銷權,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做出一系列的"承諾";廠家的銷售政策是有差異的,經銷商為了獲得有利的政策,又不得不看著廠家的眼色行事。現在,廠家很少采取區域總經銷的方式,或者根本不簽經銷合同,目的是隨時對經銷商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