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
南桂鋁業擠壓車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丙全攝)
一根根碗口粗的鋁棒,經過加熱后送入擠壓機,一條條銀光閃閃的型材便緩緩輸出到冷卻平臺上。3月8日,監利經濟開發區南桂集團擠壓車間內,工人們仔細校直、切割,一片忙碌。緊挨著的南桂鋁型材氧化車間、光伏產品邊框車間都在滿負荷生產。
在南桂集團周邊,園區集中了大約40多家鋁型材加工企業,大家抱團發展,構建生態鋁材加工產業鏈,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集群。監利經濟開發區拿出4000畝土地,建設華中生態鋁示范產業園,決心將玻鋁產業打造為本土新的支柱產業。
在監利“回歸工程”的感召下,以南桂集團為代表的玻鋁企業,近幾年陸續從全國各地返回家鄉,開始二次創業,一個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生態化的綠色鋁材深加工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鋁鄉無鋁
玻鋁老板回歸難
華中生態鋁示范產業園,松明、應輝、建輝、新衫、歐冠、東財等數十家鋁材企業讓人目不暇接。就在4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蕭索。
監利是全國聞名的玻鋁之鄉,有10多萬人在外從事玻鋁行業,占據全國60%的市場份額,僅在廣西,監利人經營的相關門店就達7000家。然而“墻里開花墻外香”,監利本地玻鋁產業一直悄無聲息。
2017年,玻鋁行業頭部企業廣西南桂鋁業董事長彭小龍回到監利投資,成立南桂集團,并將集團總部設在監利。監利黨委政府寄予厚望,規劃拿出萬畝土地打造華中玻鋁產業園。
獨木難成林。在行業內頗有影響力的彭小龍游說其它老板回家鄉投資,但是大企業不愿回,小企業不敢回,玻鋁產業回鄉,到底應該怎么辦?彭小龍也陷入困惑。
模式創新
鋁材企業輕裝上陣
傳統鋁材企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建設周期長、資金壓力大,一旦產量跟不上,虧損就成必然。
彭小龍明白,這種大而全的建廠模式必須改變。他和團隊反復商量,下定決心投資近10億元在園區打造一流的立式噴涂車間、立式氧化車間、木紋轉印車間,建設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處理設施,實行共享模式,為入園企業解決核心配套設施、環保問題等后顧之憂。
“僅一套立式氧化設備,就需要8000多萬元。”彭小龍介紹,有了這些公共平臺,入園企業只需在首尾兩端投資生產設備,過去投資1億元才能做老板,現在3000萬元就足夠。過去建廠要兩年才能投產,現在只要3到6個月。
輕資產投入,資源共享,鋁老板們打消了顧慮。2018年正月初三,監利抓住玻鋁老板返鄉過年契機,舉辦華中玻鋁產業園新春招商推介會,20家玻鋁企業集中簽約,總投資額近30億元。
東財鋁業總經理廖前康,2018年接受彭小龍邀請,從陜西榆林回鄉建廠,他說:“項目從簽約到拿地,再到施工等所有環節,一個字形容——順。”
4年過去了,園區累計簽約落戶80多家鋁企,其中40多家已投產,擁有70多條鋁材生產線,華中玻鋁產業園更名為華中生態鋁示范產業園,并獲得“中國鋁型材特色產業園”“湖北省返鄉創業示范園”“湖北省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等榮譽稱號。
轉型升級
打造綠色產業集群
模式創新,老鄉回歸,華中生態鋁產業示范園漸成氣候,2021年總產值達到30億元,今年有望實現50億元,預計2025年可突破100億元。
作為園區龍頭,南桂集團致力于高端路線,打造光伏領域頭部企業。2020年,南桂集團成為億鈞耀能、天合光伏等光伏企業的合作伙伴。光伏發電板對邊框精度、硬度、表面處理要求較高,生產難度很大,但是產品附加值也更高。南桂集團投入重金,建設了全自動光伏發電板框架生產線,2021年產值達到8個億,今年有望突破20億元。
然而,在彭小龍看來,玻鋁產業要成為主導產業,必須引進更多的頭部企業、示范企業、配套企業,實現集群式、鏈條式發展。
近年來,在監利黨委政府的持續推動下,一批優質上下游企業陸續到來。2019年進駐園區的功鈦合金項目,每年可將5萬噸頭尾料熔鑄成鋁棒,徹底解決園區企業頭尾料處理成本高、資源利用率低的突出矛盾。
與此同時,在省環保廳指導下,園區還與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探索更為先進的綠色生態處理技術。
“過去玻鋁企業家家排水、戶戶冒煙,我們返鄉創業絕不能再走這條老路。”彭小龍清醒地說:“要是不保護好家鄉的環境,我們這些人就沒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