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消費與民生息息相關,仍應成為經濟主拉動力。要支持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的個人消費貸款采取更靈活安排。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保障住房剛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
此前,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其后5月23日國常會再次明確,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根據中指數據,2022年上半年全國有超180個省市從降首付比例、加大引才力度、發放購房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面放松了房地產調控政策,需求端政策不斷發力,政策出臺頻次近500次。
該機構指出,熱點一二線城市需求較為旺盛,因此政策調控優化較為謹慎;普通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較大,政策調控頻次較高,但市場對調控措施優化的敏感性弱,政策效果不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6月房價環比跌幅收窄,新房、二手房價格上漲城市分別為31個和21個,較上月均增加6個;當月商品住宅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為15366億元和15154萬平方米,較上月分別增長69%和65%,市場恢復跡象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國常會再提“因城施策”,是否意味著樓市支持政策仍有空間?
對此,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常會表態,是再顯政策基調的表現,意味著政府要通過以保障剛性住房需求和支持合理改善性需求為主的方式,繼續推進市場需求端穩定;也意味著政府不會因為目前出現的開發商、風險債務等市場風險問題而大放水。
李宇嘉指出,從部分房企債務風險凸顯,到出現業主停貸斷供現象,供給端沖擊加大,倒逼加速解決風險事件,但政策要保持定力,政府要保持樓市需求端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保障以市場化方式處理市場問題,且不會影響需求端穩定,也不會出現大震動。
李宇嘉認為,目前樓市表現較弱,主要是供給端問題,供給端沖擊導致需求端弱化、預期和信心不足,接下來要重點消除供給端沖擊。
關于第三季度的政策走向,李宇嘉提出三點預測,一是各地將在因城施策框架下,繼續優化紓困政策,但政策空間已非常有限;二是信貸支持政策或將繼續推出,特別是繼續降低LPR及加點水平,但會調整節奏,比如LPR連續兩個月未下調,但降低貸款利率的通道已經打開,利率趨勢性下降;三是下半年處置風險的進程可能會提速,但整體上仍以穩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