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有句話說:大時代的舞臺再大,也不代表每個人都能過得很好。房地產市場現在就是這種狀況,企業在生死存亡面前,無法在價格上細致照顧到每一個人。
最近,武漢傳出某品牌企業的樓盤每平方米降價6000元,這讓那些要買房的人很喜悅,也讓已經買了房的前期業主很不高興。屢次被前期購房業主投訴后,當地政府部門“責令整改,暫停銷售”。
這一幕,幾乎復盤了2008年萬科南京光明城市花園降價的遭遇,當時有報道還說到萬科因為降價被罰款4000萬元。2018年,合肥也發生一個樓盤每平方米降價6000元的事件,被主管部門前往調研后,房價又漲回去。
每逢房地產市場下行的調整時期,都會重復演繹“不可能三角”的劇情。一邊是市場失掉購買力,一邊是企業急需去化獲得現金流,一邊是前期購房業主維護權利。當然,還有因為降價利好而喜悅入市買房的購房者。
武漢這個事件,引發了網絡大討論。輿論交鋒的觀點大致可歸為四種:有的網友認為,爛尾、破產都可以,就不能降價;有的網友認為,是商品就應該遵循商品的基本原則,有升有降;有的網友認為,準備入手一套,結果晚了一步,人家(開發商)說(合同)無效退款;有的網友給開發企業出主意:降價前先漲價;應該買一套,送一套……價格不變。
從這些市場的行為、現象、觀點,因為所處位置、角度不同,一時之間很難獲得真正的共識。但行業需要感知的是,它們所反映出來的態勢: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劇烈程度,遠超預料,房地產市場從長期看,毫無疑問是樂觀的,但是從短期看,承壓過大也是確確實實的,就當下看,市場盤整的時間還難以確定,市場的信心也還沒有看到樂觀的恢復跡象。在房地產10萬億元的大市場規模面前,不少企業已經無暇顧及這個宏大的發展規模,如何復工保交樓才是它們的當務之急,也是殺出重圍、闖出生天的不二選擇。最近鄭州和西安等城市都對保交樓下了“通牒”,鄭州9月8日在吹風會上就直截了當點明讓企業認識到“砸鍋賣鐵保交樓”是應盡的基本責任。
平心而論,非因債務壓身,經過二三十年艱苦創業已經塑造出強大品牌的企業,哪家會逃避賴以生存的基本責任而落得一個“爛尾”開發商的名聲呢!
回到降價回籠現金流這件事情,其實,無關民營企業還是國企、央企,說一千道一萬無非還是為了活命:不僅要隨行就市調價、多回款,還要少花錢、少拿地。這也是個連鎖效應的命題:企業難在前頭,地方財政難在后頭,企業少拿地不拿地,目前來說也是道要命的數學考題。
就此打開局面而說,共克時艱是當前重大又緊迫的工作,保交樓、紓困企業、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需要一場團結的戰斗,就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