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中小企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除了優化自身管理、強化信用體系建設,更需要關心商業模式和發展方向。從去年金融危機襲來之時,政府部門就出臺了很多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如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發起的"銀政企項目",九大銀行參與項目合作,共同搭建了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推出了多種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貸款優惠政策和金融服務產品,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中小企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仍然任重道遠。
融資戰略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的好壞,以往中小企業的資本積累主要有以下三大誤區:
第一,過于保守,完全靠自身資本積累,不敢進行融資。這類企業占有很大的比例,表現出一種過度求穩的狀態。中小企業在"一次創業"時,由于規模小,多數企業可以自行解決資金投入問題,但"二次創業"則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需大額資金,而完全依靠"一次創業"時所積累的資金,則根本不可能進行"二次創業",但許多中小企業過于保守,不愿再承擔風險,最終走上衰敗的軌跡。
第二,貪大求全,過度購并。企業購并是指一家企業通過兼并和購買另一家企業全部或部分資產,從而控制,影響被購并的企業,以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實現快速擴張的發展方式。許多中小企業家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盲目求大,好似規模經濟就是數量的簡單相加,忽視了規模經濟更是資本質的提高,即資本運營效率和效益得以提高。
第三,"連鎖融資"方式。主要是指一些企業為了貪圖一時的快速發展,盲目向銀行貸款,通常采取以現有的企業資產抵押來貸款,再用貸款去兼并別的企業,以此循環進行,達到迅速擴張的目的,一旦企業經營不善,后果就是致命的。
在資本經營的問題上,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 中小企業還有一個很容易出現的"誤區",即資本經營就是向外擴張,就是企業兼并,就是向社會融資。實際上這些并不是資本經營的全部,還有另一種形式的資本運作,那就是站在戰略的高度對企業的一些并非不良的資產在"含金量"較高時進行出售,并借機對企業的經營戰略進行調整。
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
任何企業要想高速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都必須要融資。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國家一次投資而完成,中小企業則只有完全靠自己,因而中小企業必須要有十分妥當的融資戰略。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說的,融資難已成為當前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國的中小企業至今無法與資本市場結緣。一是,在銀行和某些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存在著信貸的心理障礙,要想盡快貸款,沒門!使中小企業陷入了營運資金短缺的困境,在萬般無奈之下,被迫引入高成本資金。這不僅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增加了金融風險。二是,融資成本高。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還不規范,增加了企業獲得發展資金的成本。
不僅如此,在我國,不論是作為間接融資的銀行信貸還是企業直接融資的證券市場,都是主要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服務的。而家族企業,因缺乏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經營透明度不夠等原因,銀行對家族企業總是采取歧視政策,即使對效益較好的家族企業,銀行也較少考慮。證券市場的建立,更大程度是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融資渠道,家族企業通過上市獲得融資的壁壘很高。在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很普遍性的問題,即企業很少貸款,甚至根本不貸款。而在當時,貸款并不像現在這般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企業經營者的觀念誤區,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根本沒有資本經營的意識,以為貨款經營就是企業沒有實力的表現。
許多中小企業科技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將"技術經營"作為企業滾動發展的"法寶",為了求穩對"資本經營"一直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直到資金問題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時才"恍然大悟"。但是,這時又很容易出現另一種情況:一些中小企業雖然不得不走上"技術經營+資本經營"的道路,然而由于長期受"技術經營"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資本經營的問題上無所適從,于是,一些中小企業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非專業化的操作,其結果白白耽誤了許多大好時光。我們認為,資本經營絕對應該是一種專業化的行為。資本經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在傳統思維下根本無法實現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我們也必須走出傳統的思維模式,真正按照資本經營的規律進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