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據《山海經》說:在滄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干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并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后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干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于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并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后出現的秦瓊尉遲恭。
二、
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荼、郁壘的名字(也有畫上它們圖像的)。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邪惡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春聯。現在,盡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么鬼魅作祟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三、
舊時門匾多以姓氏郡望、堂號、祖地和先賢的相關信息為題,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門匾主旨也正在變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傾向于家庭或個人。很多門匾都以住居環境、房子名號、立志自勉、處事理念等為題自擬。門匾往往融書法、繪畫于一體,許多門匾都是名家或當地民間藝人書法、美術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潮汕人非常看重門匾,它不僅是一種門面的裝飾,更是崇祖意識的流露。潮汕人從中原遷移而來,分支別居的潮人在離開自己的親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孤獨,于是,便以住居為載體,把祖先的姓氏由來、名人故事、先賢哲言等濃縮為四個大字,鑲嵌在自家大門額上。仰視門匾,客居異地的人會感到親人就在身邊,新居地就是祖居地,從而堅定了在新居地創業的信心。潮汕門匾宛如一根線,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連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遠,總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識,只要一看見門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會得到東道主的熱情接待,有賓至如歸之感。
"清白傳家"或"四知家風"的門匾,告訴人們這是楊姓人家,也敘述了漢朝楊震為官清廉的故事。楊震是東漢昭帝時丞相,封安平候,是著名學者,從學者數千之眾。他一生高潔,兩袖清風,曾有人夜懷十金行賄,楊震堅拒。來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怒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終不受賄,以其清廉揚譽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