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綠色是雄安新區的底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7年來,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一系列設計之初的綠色設想正在變為現實。“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初具雛形;低碳智能交通網絡持續構建;以“零碳建筑”為代表的高品質綠色建筑集中成片……生態、生活、生產三大領域的綠色場景持續構建,雄安新區正朝著綠色發展城市典范的方向闊步前行。
“推門見綠”成為常態
春光瀲滟,柳枝吐綠。走在綠樹依依的村道上,碧水繞村的白洋淀讓年過六旬的趙愛樂心曠神怡。安新縣端村鎮大淀頭村由一座橋與外面大堤相連,是典型的水鄉村莊。“大淀頭村能有今天著實不易!”自1996年開始,趙愛樂就擔任大淀頭村黨支部書記,那時村里開始重視環境整治,如今村民早就養成了良好的環保意識。
從高空俯瞰白洋淀,140多個淀泊星羅棋布,數千條溝壕水道縱橫。自成立以來,雄安新區實施“百淀連通”工程,拆除阻水堤埝,疏浚水流通道,擴增淀泊水面,讓白洋淀的水通起來、動起來。
經過系統性生態治理,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已提升至Ⅲ類,淀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隨之顯著提升,野生鳥類已達到279種。在這里,還可以邂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青頭潛鴨對生態環境極為挑剔,它們選擇在此安家育雛,為白洋淀的生態治理修復成果“投票”。
春日陽光正好,雄安新區悅容公園滿眼綠色。悅容公園占地約160公頃,緊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和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漫步其中,一步一景,仿佛置身古典園林。春夏季節,這里的亭臺樓閣、回廊水榭、疊石假山與繁茂綠植相融合,交織成“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畫面。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堅持的建設理念。7年時間,“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初具雛形。如今,“推門見綠”成為常態,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的田園城市生活正變為現實,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城市生態空間讓人印象深刻。
“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
城市建設,交通先行。在雄安新區,綠色交通的理念深入人心,智慧交通正在成為現實。
“歡迎您乘坐雄安新區901路智能網聯巴士,請系好安全帶。”近日,記者在雄安新區南文營社區公交站坐上了一輛智能網聯巴士。輕輕點擊啟動按鈕,一輛載著乘客的智能網聯巴士順利上路,車上沒有司機,但配備了安全員。
作為L4級的高度自動駕駛車輛,智能網聯巴士配備的超高感度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感知設備讓車輛“耳聰目明”。這輛車能有多“聰明”?它能實時捕捉車輛周圍240米范圍內的交通環境,決策響應速度在100毫秒以內,是人類駕駛員反應速度的十分之一。
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無人巴士正在路上測試,乘坐常規公交車也能感受到智能、快捷、安全。隨機問乘客的感受,好評度很高。2023年,雄安公交服務的乘客滿意率在95%以上。雄安公交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得益于在對標北京基礎上的全面升級。
在雄安公交區域生產指揮中心,行車相關情況都變成了可視化的圖表、數據,整個運營鏈條中的人員車輛情況、準點率、駕駛員違規、事故情況、客運量等,通過不同顏色的顯示直觀地反映達標情況。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公交管理中,每個首末站均需調度員,現在由區域生產指揮中心遠程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雄安新區正持續構建低碳智能交通網絡,樹立綠色交通城市典范。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明確提出要打造一個新型區域,建設便捷、安全、綠色、智能的新型交通體系,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隨著智慧交通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加速,“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已在雄安變成現實。
這里的建筑“會呼吸”
在雄安新區,各類綠色建筑新技術在項目建設中廣泛應用,低碳逐漸成為這里的亮麗名片。
在雄安站樞紐片區2號地鐵中心,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已正式對外開放。遠遠望去,這座白色的大樓外形素雅大方,充滿藝術氣息。走進去體驗每一處建設細節,人們便會感嘆這棟建筑的別具匠心,因為它是一棟“零碳”建筑,被工作人員們親切地稱為“會呼吸的大樓”。
“這棟大樓如同一個生命體一樣,通過各種技術組合,可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談及為何被稱為“會呼吸的大樓”,中鐵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管理部業務經理王明東解釋說。
從空中俯瞰這座大樓,可以看到一個造型別致的玻璃穹頂。交流展示中心頂部鋪滿光伏板,屋面采用光伏玻璃采光天窗,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再通過光儲直柔技術,進行整個直流微網的智能調節,最終實現建筑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
“通風廊道、保溫遮陽、地源熱泵、光儲直柔、蓄能水箱、高效機電、智慧運維七大主被動技術組合,讓這座大樓擁有‘綠色核心’,其中,建筑光伏一體化和地源熱泵技術最具代表性。”王明東介紹,據測算,以上應用每年可減少190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7年來,雄安新區加快近零能耗建筑核心示范區建設,高質量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截至2023年12月底,雄安新區新建建筑累計開工約3991萬平方米,累計竣工約2500萬平方米,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比100%,高品質綠色建筑集中成片,新建片區綠色街坊和綠色社區實現全覆蓋。在這里,建筑領域節能降碳水平不斷提升,綠色建筑城市典范正在樹立。
親歷者說
攝影師趙克琪:白洋淀“勝景重現”
69歲的安新縣端村人趙克琪,拍了近40多年的白洋淀。他的網名叫“水鄉人”,自從使用社交軟件以來,他的網名沒有改過。
“我生在白洋淀邊,長在白洋淀邊,學習工作在白洋淀水鄉,有一種特殊的水鄉情結。”趙克琪說,在他兒時的記憶里,白洋淀水面開闊、葦綠荷紅、魚翔淺底、鳥類翔集、美不勝收。但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受氣候干旱、上游斷流等影響,曾一度干涸;1988年淀里才重新蓄上水。為了改善淀區水質,2018年9月,雄安新區發布了“禁漁令”,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展現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水域生態景觀。“如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白洋淀又回來了!”
“雄安新區設立7年來,白洋淀的水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趙克琪的社交賬號頭像是一張野鸕鶿的照片,那是他比較喜歡的一張照片。近年來,他拍到的鳥類逐漸增多,如大鴇、青頭潛鴨、大天鵝、水雉、羅紋鴨等都出現在他的鏡頭里。
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屬鳥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棲息地水質要求嚴苛。水質逐年變好,白洋淀的魚和水草的種類也逐漸多起來。鳑鲏魚、青鱂魚、銀魚及鱖魚,黃花貍藻、野生睡蓮及棲蓼等都成為趙克琪拍攝的對象,其中,鳑鲏魚是白洋淀原生的一種小型淡水魚,對生存、繁殖的環境要求較為苛刻,是自然水域中清潔水體的指示魚種之一。“它們的出現,有力地說明白洋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趙克琪說。
端村三面環水,趙克琪自幼和小伙伴們打漁摸蝦,長大愛上攝影后,他一門心思想拍好自己的家鄉白洋淀。他用鏡頭當畫筆、白洋淀做畫布描繪著家鄉秀美的畫卷。他常常天沒亮就出發,為拍到一只鳥的精彩動作一待就是一整天。夏季待到太陽落山,不顧蚊蟲叮咬,專心致志捕捉著白洋淀迷人的瞬間。
在記錄過程中,趙克琪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都熱愛這片水域,熱愛白洋淀的漁獵文化。于是,有人負責史料考證和文字整理,有人負責手繪捕魚場景,水鄉漁民們百余種打漁的方法,葦子編成魚簍的技藝,不同魚類的捕撈竅門和方法,悉數記錄下來。水鄉的老人們時不時地講出些已經失傳的捕魚技法,這些經過趙克琪和朋友們五年多精心整理,終于形成《白洋淀漁獵文化》并出版發行。“如今,當老人們看到一些昔日的珍稀鳥類和魚類重現白洋淀,他們很激動。”趙克琪說。
7年來,趙克琪拍攝照片20萬多張。“我就是想通過攝影這種方式給后人留下更多的記憶,留住更多的鄉愁。”趙克琪表示,他會繼續利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白洋淀和雄安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