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8月16日至19日,由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和廣州大學主辦,廣州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和廣東省鋼結構協會共同承辦的“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第18屆(ISSF-2024)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結構工程和鋼結構領域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第九屆三次理事會議和第十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完成理事換屆。
學術交流會環節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周緒紅教授作題為“新工科背景下土建類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的特邀報告。他認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要明確實施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問題,深刻理解跨學科、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要將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需求與創新、管理與協作等多種要素相結合,推進土建類人才跨界培養,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工科教育平臺。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郝際平教授作題為“再論鋼結構理論發展與鋼結構教科書的演變”的特邀報告。他指出,當前鋼結構發展超乎尋常,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要建立系統思維促進鋼結構的高質量發展,在鋼結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融入鋼結構理論的持續發展和鋼結構教科書的更新演化。此外,北京工業大學張愛林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王湛教授分別作題為“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設鋼結構強國·自主培養鋼結構創新人才的思考和探索”和“結構智能化設計及其發展趨勢”的報告。
與會專家圍繞近年來在鋼結構和金屬結構基礎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實踐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進展進行了學術分享和技術交流。廣州大學副校長周云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誠博遠工程技術集團首席科學家王立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劉曉光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鐘國輝教授等作了21場大會特邀報告、15場分會場邀請報告和30場分會場報告。
在教學研討會環節,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楊俊芬教授、廣東工業大學何嘉年教授等專家學者就鋼結構課程的創新、改革和建設以及鋼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作了精彩報告。在研究生學術沙龍環節,來自全國各高校的38名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并同與會專家進行深入的交流。
大會在完成了各項議程后圓滿閉幕。部分專家還參觀了廣州白云機場T3航站樓施工現場、廣州大學結構抗震實驗室,實地感受鋼結構及結構工程領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