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2010年中國的銷售商比喻成饑餓的肉食動物,似乎并不過分。在以往以圈養為主要存活模式的中國行業,廠商、經銷商、賣場 大多是性情溫良的草食系生物。而在日漸殘酷的生存壓力與高深莫測的市場之間,單純幻想著經營自己一畝三分的自留地顯然岌岌可危。
一定要能夠分享,行業才能健康
市場經濟的每一個游戲都像是一個無比美麗的夢境,當虛擬經濟明顯地偏離實體經濟的運行軌道時,泡沫就像病毒一樣,腐蝕著身處迷茫之中的參與者。重要的是在美夢成真之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事實證明,在這樣危機主義與機遇主義兼容并蓄的推波助瀾下,廠家開始積極轉型,賣場依然笑容可掬地"回歸到自私、利己的基本人性",而經銷商也不得不精算著利益最大化的種種變數與常數,在血雨腥風的市場洗牌中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吳海銘說:"我們將來不可能和地主斗,但可以和他們溝通商榷。我們以中國木門銷售商聯合會的牌子打出去,以最好的產品質量,相對低的零售價,來立足于這樣一個難做的大環境。他向記者透漏:今年在籌備投資部,用他們的信譽到銀行貸款,成立投資公司。他認為:"廠家和業主都能和我們經銷商分享的時候,價格才能進入良性。一定要能夠分享,行業才能健康。"
這讓我們要想起了一個詞 生態,可以說每個企業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生態圈和生態鏈。而未來企業的競爭,不是一個企業跟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生態圈跟另一個生態圈,甚至主要生態鏈的競爭。
形成戰略性的三角平臺
有人說,在"新經濟"時代,市場規律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跟不上形勢的"老虎"只能是"病貓"。這似乎更加適用于目前的木門行業,拋開市場的不景氣,大賣場擴張的步伐仍在繼續,與此同時,大賣場的無序擴張和惡性競爭也在表面風和日麗,內心極度狂熱的狀態下越刮越烈。
目前木門市場上的較量就像是野獸間的爭斗,對于風格剽悍的大賣場來說更是如此。存在其間的中國木門經銷商具有一種標志性的意義:它始終沒有辦法磨滅掉猛獸的氣息,在眾多身形柔軟、面目貪婪的同儕之間,它只有擁有足夠強硬堅韌的謀生手段才能應對如此殘酷的生存環境。
在現今的市場環境下,經銷商如何應對?為此,我們采訪了圓美家居連鎖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圓美木門的總經理孫中社說:"現在處于大營銷、大經營、大流通時代,而恰恰這也是一種機會。引導資本關注這個市場,把商業地產和商業流通真正結合起來,這是一種模式;脫離商業地產的盤剝,自己發展一種管控成本的渠道,自己獨立連鎖,這也是一種模式。行業發展到今天,經銷商這個環節是最弱的,要形成戰略性的三角平臺,真正需要強化的就是經銷商。經銷模式如何快速整合,如何在這個行業中形成戰略性的話語權,來源于它的網絡實力、資金實力和掌握的其他實力。"
黃承軍認為,這個時候工廠一方面應該做出一個思路調整,要清晰地研究好產品在不同區域的市場定位;另一方面必須要走出來,不能固步自封,要正視整個市場,更好地考慮對整個流通領域做規范化處理,與流通商共同成長,幫助一些有理念的經銷商成長。
毫無疑問,中國的木門市場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危機。危機的背后,既有市場經濟和政府的雙重調控,也有我們自身的素質問題,包括對價值觀和前景的共同認知--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或許中國木門未來的出路只有在真正的危機出現之后才會發生轉機。中國木門經銷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