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走訪天津、河北門企,10月12日廣東江門鋼木門論壇前后走訪珠三角門企、經銷商,以及10月22日中國江山木門高峰論壇后,走訪江山、溫州、無錫、永康等地(易和家居、福臨旺家、“卡蒂羅”、品森木門、瑞佳豐格、萬寶木門、福臨旺家溫州代理商),特別是回廣東后實地考察或許是中國下一個海南的“惠州”樓市,并結合了亞太傳媒400余名全國一線人員的抽樣主題調查發現:我們的室內門家居產業的大環境,正在發生變化,20%的人已經看到了“冰山一角”。
樓市觀望為主致成交量縮小,炒房滲透,門類裝修剛需被壓制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國家統計局披露全國70 個大中城市的房子價格還在漲;另一方面,來自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及二、三城市的信息表明,觀望氣氛仍占主導,多數不敢出手或不急于出手,邊走邊看,因此出現成交量下滑或徘徊不前,這種“有價無市”的樓市怪象讓廠家、經銷商都在揪心。
門業企業老板、市場總監、還有銷售部經理抑或是招商經理,除了講自己的產品如何有特色、有賣點以及招商加盟政策好外,都喜歡談樓市。講到樓市,我們不必要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如成交上浮20-30% 不等)奉為“圣經”,只要關注“真正成交量”與“某個地區的樓盤實地考察入住率”兩個指標,基本就能把紛繁的“怪象”弄個水落石出。比如講,廣東的樓市如何?除了看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成交量怎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向標:那就是惠州的樓市。11月23日,筆者只身驅車實地考察惠陽,發現多數樓盤入住率低,配套差或不完善,惠陽幾乎是一座“空城”了。途中遇到幾位被看房團人員的“電話轟炸”下去了惠州的“投資客”,這批人幾乎嗅到了“慘淡”的氣息,誰還愿意此時此刻為別人“接盤”每平方米5000-7000 元的高價房?筆者上周還接到一位朋友的慶幸電話:謝天謝地,惠州一套房總算出手了。這就是目前廣東惠州的樓市寫照,該房價不是被溫州人制造的,而是80% 被深圳人加中介從2000-3000 多元每平方米“拔”上去的。如果是精裝房,那就已經透支了原來的門窗家居裝修需求,如果是毛坯房,投資客把他們“涼著”,經銷商哪里還有生意?
可以預想:觀望與投資客“固然”對門窗家居來講是可怕的“殺手”,一方面其形成了成交量假象;另一方面,房子屯而不住沒有裝修需求,但有一個群體更加可怕:那就是不是專門炒房的人(開始只是買了自住的或自住與投資兩用的群體),他們看到了或耳濡目染,覺得“囤一囤”更加有利可圖,何不順水做一回投資客,加入了這個行列,這好像股市里的散戶,多了,力量就大了,就能影響“房市氣候”。許多以家裝生意為主的門窗經銷商,日子顯然就不好過。
筆者認為另一個原理也與股市有關,1990 年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以來,20 年的發展歷程與房地產20 年的快速發展時間很吻合,股市不同行業板塊、一二線股輪翻炒作,中國人是出了名的,住宅、商業鋪位、別墅、寫字樓,不同類型切換,一線城市炒完后再炒二三線城市,這是中國人的“兩絕”(一是抄襲模仿,一是輪翻炒作)。筆者此話,似乎傷了中國人的面子,但這是自經歷過“證券、家居”兩行業的切換后,親身經歷并總結出的“血淋淋”的事實。
廠家開店速度慢,開后銷量起不來,30%經銷商難熬冬天
當前,老廠有的在調整已有渠道,那么,對全國5000 多家木門工廠而言,新廠基本上有4 個特點:1)大集團(甚至上市公司)在已有基礎上,增加新的木門生產線,有的作為子公司運做;2)小的企業在原來已有產業基礎上(原來的不太掙錢了或利潤率已經大大下降),增加木門項目,屬于轉產、跨行性質(比如有生產“蛋糕底盤、商品展示架”的企業轉行做木門);3)小的企業,小規模投入,一般100-300 萬之間,有的干了幾年經銷商后開工廠的,但不少是全力投在一個領域里;4)其他的諸如房地產開發商,為自己工程配套,直接成立的。分析以上4 類工廠可發現,第一類基于有一定的資金、規模、原有產品品牌優勢,一般產品以高端市場為主,在全國開設專賣店。對店面渠道而言,我們一般有兩大類,一是高端的專賣店,一是代理店,后者“木門、鋼木門、鋼質門、鋁門等”基本都有一些,目前大部分企業以這種代理店為主。
福建一家企業市場總監講到,現在工廠有兩個頭痛的問題:一是開店速度慢,1年下來開了10多家店;二是店開后不賣貨,2-3個月,一個店如果有一兩個單,就算不錯了,10多萬的銷售額,老板感到迷惑,那自然要問責職業經理人。
該市場總監認為,目前自己實木復合門產品是定位高端,每套2000-3000元的區間,是比較普通的一個區間。但有的消費者卻愿意用這個價格去拿一套實木門,當然那種什么都賣的代理店,可能短期有一些訂單,但無法與專賣店品牌傳播效果相比,如果轉為雜貨鋪,那高端定位的專賣形態,就已經變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