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網絡營銷將席卷一切”的預言,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逐步重視網絡營銷、重視網站的建設,互聯網時代來臨了。在網絡營銷熱火朝天的今天,和多的企業從網絡營銷中嘗到了甜頭,于是更多企業也逐漸的把建立網絡營銷的思想融入到企業當中,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熱衷網絡營銷對企業來說是開啟了一扇更為廣闊的信息大門,而企業對網絡營銷的高度熱情也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心理預期期。
中國互聯網已經十年有余,而他的發展大致可以化分成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互聯網熱潮階段:1996年-2000年,互聯網第一輪浪潮,以幾大門戶為絕對主導;網民普及率不到1%。第二階段:互聯網低潮階段:2001-2003年,2000年轉折之后,就步入冬天。冬天磨礪了盛大、百度、騰訊等公司,網民普及率不到10%。第三階段:互聯網2.0階段:2004-未來3、5年,2.0新興公司從概念、到資本到商業模式,到市場力量的逐漸崛起,第二次浪潮時期,將誕生一批新的互聯網實力派公司。網民普及率不到25%。
從以上發展階段來看,中國互聯網發展是從這三個階段開始的。在第三階段發展時期,才是互聯網時代真正井噴爆發的時期。由于技術上的成熟和產品價格降低普及所帶來的實惠,互聯網所顯示的強大能量被釋放出來,而且隨著基數的擴大而速度倍增。然而我們也會看到他不僅是隨之技術的日臻完善而普及的速度加快的。我們也要看到這里面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危機;危機也是促成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2003年的非典讓所有中國人記憶深刻,而那個時候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尚處于第二階段的低潮階段,人們對互聯網的認識上還有很大差距,傳統營銷的慣性思維還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大腦。但是非典促進了這一改變。在對流感病毒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珍惜上,讓人們當時很少出門,至少恢復到非典前也需要6個月的時間。因為受到局限,互聯網于是就成為人們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也就是那時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互聯網的優勢,于是應運而生的互聯網技術進步也加快了步伐,進一步催生了網絡營銷的發展。
自2004年之后,在經歷幾年時間的高速發展,網絡營銷已經成為最為熱絡的主流營銷方式。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主流營銷的天平又進一步的向網絡營銷方面傾斜,這種低投入、高產出的信息共享平臺顯現出的威力已經讓任何人都回避不了,一些傳統的營銷方式也隨著網絡營銷擴大發展而讓出了競爭空間。隨著危機的顯現加深,奢華的消費觀念已經被危機所遏制,網絡銷售業的比重上升很快。阿里巴巴2008年的總營業收入為人民幣30.01億元,較2007年增長39%,凈利潤實際較2007年增長95%。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阿里巴巴擁有432,031名付費會員,較2007年增長41%,這體現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全球各地的企業更加多利用電子商務來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益。2008年度淘寶網交易額突破千億元大關,比2007年度的400億元增加了100%以上。淘寶網2008年的交易額5倍于“沃爾瑪”2007年在中國的銷售額。2008年慧聰網全年總收入為3.14億元人民幣,較2007年同期增長12.4%。凈利潤246萬元人民幣,而2007年同期虧損4551.3萬元。
金融危機讓網絡運營商成為最大的贏家,而隨著危機演變的深化過程,網絡的深化發展也帶動和吸引了更多的實業投入資金和費用進來,繼續擴大這種趨勢的發展,網絡營銷的所產生的潛力也因為危機而被釋放出來。如今經濟方面的危機還未明朗,又一場甲型H1N1流感危機又一次降臨。網絡營銷的作用性無疑又將被加碼,他的機遇發展期也必將迎來黃金階段。危機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場災害,但是他在破壞的同時也在促進著人類某一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拿網絡公司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光鮮業績的來看,網絡營銷的發展即是科學進步的表現,他也是危機衍生下發展最快的產業,也說明了危機下人類趨吉避兇的一種心態。在以新浪、搜狐和163等為代表的門戶網站,和以谷歌和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無不都是作為網絡廣告媒體的成功。而像阿里巴巴和淘寶網以及相類似的網站則是銷售終端促銷和營銷渠道的成功。
當前,為應對全球性大的危機,是需要擴大內需,但是傳統營銷的一些比如價格、信息溝通、交易中間環節、物流成本等一些缺陷,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時候,對拉動增長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而網購在很多時候恰恰可以彌補這些。也就是說網絡營銷的發展速度是與傳統營銷的改革的速度成正比的,甚至還要更快,因為網絡營銷正在處在核裂變前一秒時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