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科學是數學,十個阿拉伯數字加上一些數學符號構成了奇妙的數學天地。數學是幾乎所有學科的基礎。物理、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都以數學為基礎。那么企業管理有哪些“數學游戲”值得玩味的?
一、 數學假設與企業管理
管理科學是一種數學假設。不同的假設不同的結論。比如傳統的公司治理定義是以產權不變為假設前提的,這是靜態治理研究的前提假設。它還假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在美國是一種常態,但是在中國往往不是如此,如果套用西方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論往往將導致適用性問題。這就是中國大多數公司治理專家所忽視的問題。
二、 經驗派與理論派的對決邏輯
在當今中國企業管理界,往往是兩種對立狀態:很多有實踐經驗的人認為理論派不符合實際,企業管理更需要的是經驗而不是理論。他們的經典語言是“我吃多的鹽比你走過的橋還多”,“理論派是忽悠,紙上談兵”;而理論派馬上反駁說,“實踐派太淺薄,不入流,沒領會管理的真諦”。其實爭論的背后是數學邏輯問題。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的不同表現形式。經驗主義是通過一個一個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來提煉理論的,很多時候往往是理論總結,甚至接近一般規律性,也就是真理,這其實就是歸納的運用。但是歸納不等于真理;演繹往往是從一般規律到個體。這就是學院派和理論派的工作,但是大家忽視了一點,演繹的前提是一般規律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是通過實踐反復總結出來并且不斷得到驗證的。這就是經驗派所忽視的,他們總以為理論派的理論,特別是西方管理理論是空中樓閣閉門造車的,殊不知,西方管理理論是實踐的結晶。只有是否適用的問題,不存在對錯問題。比如西方強調贏在執行,這是符合西方企業實際的,因為他們對戰略的把握相當嫻熟。而中國不然,中國企業管理問題往往是戰略問題或公司治理問題而不是執行問題。同樣的是,西方的公司治理與中國的公司治理都強調制度,也就是游戲規則,但是中國的制度更多的是非正式制度,也就是所謂的潛規則起作用。不明白這點,理論派會照本宣科。經驗派會強調潛規則而蔑視正式制度。
三、 極限與企業基業長青的神話
廖曉認為,戰略管理是一系列戰略活動的管理。假設企業運營管理和制度環境不變,那么企業的績效也就是利潤由戰略決定:那么
Y=A0+X1+X2+X3+XI——
XI就是第I次戰略業務活動。企業是企業不是一次兩次決定的,而是N次決定的。這是一個極限值。理論上講只要Y〉0企業將繼續生存,實際上幾乎沒有企業可以做到這點,所以企業基業長青只是理想狀態。是一個極限值,永遠都難以達到。
四、概率與營銷管理
最明顯的數學概率運用是保險推廣,它假設推廣業績遵循大數法則,也就是說只要你推廣一百次,總會一次成功。同樣,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們為什么做廣告,網站和電話推廣,也是遵循大數法則的。其前提就是市場存在某種需求。
五、邊際概念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一直來被理論界視為企業的發展的秘訣,是長生不老藥。但是如果用邊際理論,我們可以論證這種錯誤觀點。那就是企業的競爭力是客戶感受價值與相對價格之比。在相對價格相同情況下,客戶感受的價值或效用是企業競爭力的獲得的關鍵。但是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使企業偶爾能在滿足客戶效用和價值方面占優,但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會導致你的企業競爭優勢變得不重要。需要新的能力來滿足客戶新的偏好,所以核心競爭能力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而絕非永恒不變的。比如戴爾公司現在就在改變賴以成名的直銷模式,采取直銷和代理結合模式。
六、權重與企業評價
無論是對供應商評價、對賒銷客戶的信用評估、對收購兼并目標企業的評估,還是股市對企業投資價值的評估。其原理都一致:既是假設企業是定性和定量變量所決定的。比如定性指標可以用企業家水平、行業吸引力、企業競爭水平,生產、質量、研發水平等指標,外加財務數據等定量指標加以判斷,給與一定的權重,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企業進行打分,通過調研和訪談等手段對企業進行評估。
七、變量與企業環境
企業管理理論往往會將一部分變量視為外生變量或常量,而將影響企業績效的內部變量視為內生變量。每個理論的變量假設不同,將導致結論差距很大甚至對立。比如目前大多數教科書將各產權主體的產權視為常量,而往往忽視了其長期的變化性,導致無法解釋為什么陸華強會跟黃宏生打官司?為什么愛多胡志標會轉移資產?郎閑平和張維迎的職業經理人保姆論與管家論之爭忽視了職業經理人本身是獨立的產權主體,是一個變量而非一個固定的常量。
更重要的是,現實中很多人會黃婆賣瓜,比如搞人力資源的會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最重要的,搞戰略的會認為戰略是一切,也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公司治理專家認為,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肯定A而否定B,為什么否定B,那是因為把它當作了常量或外生變量。廖曉認為,企業績效是戰略、運營和公司治理三個變量決定的。我們研究企業管理時候往往將戰略、運營或公司治理作為外生變量或常量都會導致研究的“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