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一遇到困難,4S品牌專賣模式必定會遭到媒體、專家們的一致攻擊,自1999年中國第一家汽車4S店誕生以來,屢屢如此,但攻擊的結果卻是4S店在中國越來越多,幾成一統天下之勢。但現在,情況有所變化,一些新的汽車營銷渠道模式正在悄然興起,一步步蠶食、消解4S店模式的原有地盤,而此時政府主管部門倒戈一擊,由堅定的支持者變成了質疑者,4S品牌專賣模式陷入“墻倒眾人推”的境地。接下來,中國汽車營銷渠道朝哪個方向演化,變得撲朔迷離。
先來看看政府主管部門的倒戈。4S專賣店最早是由廣州本田、上海通用等合資企業引入中國的,誕生之初,政府主管部門并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規范。2005年,商務部出臺《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事實上完成了對4S品牌專賣模式的法律認可。但此后業界對這一文件的質疑之聲從來沒有停止過,認為它造成了汽車廠家與經銷商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同時4S店投資巨大,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土地。更有“左派”言論認為,4S專賣店模式幫助外資對中國汽車營銷渠道進行壟斷。
在此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開始反思4S品牌專賣模式的利弊,并著手予以調整。今年4月初,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意見》,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指出,要“盡快修訂《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引導汽車流通業合理布局,鼓勵汽車品牌銷售采取多種經營模式,努力構建節約型汽車營銷網絡”,很顯然,這一條是專門針對4S品牌專賣模式而說的。
其實,早在政府主管部門風頭轉向之前,一些汽車廠家、經銷商、社會資本已經在汽車品牌銷售的“多種經營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種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廠家降低汽車專賣店的建造標準,因地制宜地推行1S或2S展廳,既減少經銷商投入的成本,又有利于擴大網絡覆蓋面。但1S、2S展廳從本質上是4S專賣店的簡化版,它是對4S店的有益補充,并沒有動搖4S品牌專賣模式的根本。
真正對4S品牌專賣模式產生沖擊的,有三種發展趨勢或發展模式。第一種是由廠家主導的“汽車超市模式”,最典型的是江淮汽車在2009年年初推行的“江淮汽車超市”,將江淮汽車旗下的轎車、MPV、SUV、大客車、輕卡、重卡等集中銷售,聲稱“總有一款適合你”。當然,這種做法可能是一個特例,因為江淮汽車沒有外資合作伙伴,可以整合旗下所有的車型集中銷售,而一汽、上汽、東風等大型汽車集團由于難以協調不同的外資合作伙伴的利益,無法對渠道進行整合。不過,隨著這些大型汽車集團自主品牌的崛起,這種整合是遲早的事情,比如上汽就對榮威和名爵的銷售渠道進行了整合。
第二種模式是大型汽車經銷商的集團化經營,這些大型汽車經銷商有許多4S店,但它們在集團層面進行資源整合,統一采取市場行動,統一進行客戶關系管理,甚至不同的品牌共享售后服務資源,這樣4S店的部分功能由集團行使。從全國范圍看,汽車經銷商集團化是一種必然趨勢,一些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擁有的4S店動輒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和廠家的談判能力較強。像新疆廣匯通過資本運作收購了近200家4S店,它已經引起了一些廠家的關注和不安。
當然,新疆廣匯的目標是成為汽車行業的蘇寧、國美,但汽車業和家電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新疆廣匯雖然旗下4S店眾多,但屬于同一品牌的4S店最多也就十幾家而已,在廠家網絡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它不可能擁有與廠家直接叫板的能力。
因此,汽車行業要誕生蘇寧、國美之類的大型連鎖店,依然只是一個夢想。
第三種模式就是電視購物,它真正引起人們關注是湖南衛視的“快樂購”電視購物節目,4月15日它創下一個新的銷售神話:一小時內賣出75臺奔馳,讓業界為之一驚。電視購物的營銷成本低,受眾面廣,以往多用于快速消費品和奢侈品銷售,但它在汽車行業小試牛刀便顯示出超強的人氣,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汽車銷售模式的發展前景。當然,短期內電視購物還無法與4S店抗衡,而且汽車廠家對這種全新的銷售方式仍在觀察之中,不會輕易嘗試。但一旦廠家、消費者接受了汽車電視購物方式,它所爆發出來的能量將是十分驚人的。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提及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4S店仍將是主流銷售渠道,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向縱深發展,各種新的銷售模式將層出不窮,未來汽車銷售渠道模式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至少目前無法輕易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