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爆發,企業生產嚴重過剩,推動了市場營銷學的實踐應用。1931年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的成立,標志著市場營銷研究已成為一種企業和學術界共同重視的社會化活動,以市場為導向的觀念得到廣泛認同。而這一觀念的不斷深化發展成為日后美國企業縱橫四海的重要法寶。
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全世界都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雖然目前對危機是否已經過去還有很多分歧,但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最困難、最黑暗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已經開始了艱難的復蘇。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政府的果斷有力產生了明顯效果,也引發了市場結構的重大變化。政策不僅成為支撐市場需求的公共平臺,更成為一些企業分割和壟斷市場資源的重要工具。市場營銷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各式各樣的領導人峰會成為企業家最關注的事件。
政策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經濟運行的軌道不可能長久由國家投資來主導,這已經被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所證實,現在許多國家只是在考慮政策退出的時機問題。但是,這些政策所引發的變化來不會結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后危機時代的營銷管理問題,就是要考慮危機時期實施的各項政策逐步退出后,營銷管理如何適應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變化問題。
科特勒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叫《營銷3.0》,他在接受采訪時說:1.0是指傳統的舊有的理性銷售,比如買清潔劑時,你會告訴消費者它可以起到最好的清潔效果。對于2.0,我們會跟顧客說,你買了這個清潔劑,這是小孩子使用的產品,清潔的效果非常好。而在3.0中,我們的角度出現了轉換,我們會跟消費者說,買這種清潔產品不會污染水源,不會對氣候造成影響?,F在我們側重的是人類的精神狀態,而不是他們心里想的東西。
有些變化是意料之中的,最基本的是產品偏好、價格偏好、渠道偏好和促銷偏好的變化。比如產品更注重實用、價格更追求低廉、渠道更喜歡簡便、促銷更重視實惠。也有一些當時不能理解事后才想明白的現象,比如以前大蕭條時期的“口紅效應”、“土豆效應”,也許現在試圖解釋房地產市場亂象的“丈母娘需求”、“三代積蓄”今后也會成為一種經典呢?而那些在當時就能把握這些內在規律的企業都發展得很快。
對我國企業來說,后危機時代的營銷管理有幾個實際的挑戰,比如如何利用家電下鄉等政策的導向,實現品牌下鄉、企業扎根?如何利用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提升我們工業品營銷的水平?如何利用國家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平臺,實現企業營銷網絡的優化?如何利用國家支持外貿產品內銷的政策,實現企業市場結構的合理化?如何利用國家十大產業政策導向的作用,實現企業品牌的提升?如何利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支持,強化企業產品開發的環保水平?如何利用中國積極參與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快企業國際化營銷的進程?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后危機時代的營銷,也是對我國營銷人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