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奶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發酵型乳酸菌奶飲料科、工、貿集團。集團以乳酸菌生物科技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其主導產品“日出”牌太子奶,被列為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唯一“國家火炬計劃”高科技產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連續十年推薦產品。經過十年發展,集團目前擁有固定資產逾30億元,員工萬余人,連續十年在中國發酵奶行業中產量、銷量、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是中國唯一一家專業生產乳酸菌飲品的大型企業。
兩年前,我寫了一篇關于太子奶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太子奶的多元化戰略必定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同時也提到了產品同質化嚴重也會給主營業務發展帶來不小困難,沒想到在兩年后,就在今年的7月份,就看到有媒體報道說太子奶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困局的新聞,在太子奶的大本營,湖南株洲所投資的超市也因經營困難而關門大吉,綜合媒體所報道太子奶的經營困局正是因為擴張太快副業過多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目標銷量無法完成,貨款回收不暢,一個曾經揚言年銷售額要達到1000億目標的企業如今卻落到這步田地,我們在為其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企業的發展不是靠喊口號喊出來的。
去年,太子奶獲得了摩根士丹利、高盛、英聯三大投資公司的7300萬美金的注資,當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還真為太子奶高興,能夠得到這三家投資公司的注資,說明太子奶在強大的資金支持下逐步向全國擴張,也簡接證明了乳酸菌飲料的前景,那時太子奶還頻頻放出話來說要在香港或紐約上市,那段時間也許正是太子奶最風光的時候,在全國的經銷網絡不斷增加,利用經銷高的預存貨款在除株洲之外的湖北\北京\四川\云南等地建立了生產基地,并計劃在西南地區再建立新的生產基地,太子奶最紅火的時候,即便是縣級的經銷商,預存貨款也得是50萬以上才能保證取得經銷資格,然而在最近的幾年快速擴張運動中太子奶卻隱藏著不可預估的危機,那就是高名度背后的品牌空洞化。產品更新緩慢,在國內幾大乳品生產企業的重拳之下不能與之抗衡。管理與市場營銷等一系例問題的出現讓太子奶的困局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太子奶是靠太子奶的乳酸菌飲料起家的,我所認識的太子奶是在十年前,那時候,太子奶的知名度和口碑在中南地區的市場來說可能要好過樂百氏和娃娃哈,并隨著”每天喝瓶太子奶,天天補充乳酸菌”的廣告紅遍大江南北,靠著CCTV的廣告迅速向全國擴張,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可是太子奶的管理卻不能與知名度同樣得到提升,據了解,太子奶的管理方式基本上還是家族式的管理,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創新與執行力,對企業發展方向的目標不明確或不夠清晰,對前景太過于樂觀,投資方式過于急功近力,名目繁雜,主營業務的太子奶更是在伊利、蒙牛等國內幾大乳品企業的擠壓下逐漸失去競爭力,產品沒有新意,包裝不夠吸引,通常我們見到太子奶看上去只是瓶子大小的變化,沒有在產品特點上下功夫制造賣點,廣告語也是十幾年不變,一個180個億的乳酸菌的廣告語讓許多人云里霧里,很多消費者甚至連乳酸菌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會對懷疑的對像感興趣,產品功能導向不明確,沒有引導消費夠買,雖然有知名度但銷量卻不能與知名度齊名,在高知度里產生了一個空洞又缺乏內涵的品牌,你想,這樣的品牌能夠得到消費的擁護嗎?品牌運作方式低俗也算是太子能困局的原因之一,我經常見到太子奶的POP廣告,上面除了謝霆峰與Twins那張笑臉之外看不出上面到底向我們傳達的是什么?
早幾年太子奶的成功,就是因為其產品的特殊性得到了一部份消費者認可,并通過特有的餐飲渠道把太子奶做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品牌,嘗到甜頭的太子奶卻不好好發展他的乳酸菌,而是拿著手上的閑錢去做一些投資童裝\房地產\超市等經營回報率不高的行業,用趙本山的一句話太子奶是“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典型的不務正業,最終,太子奶因為過于分心,沒能在乳酸菌這條道跟走的太遠,與其說太子奶是因為金融風暴而引起的資金鏈斷裂,還不如說是太子奶自作受沒能把握好企業的發展命脈而出現的結果,企業不一定是靠注資才能發展,如果自身沒有造血功能再多的資金也不夠揮霍,往小一點看,企業就像家庭,錢要用在刀韌上,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用處。
寫這篇文章之前,本來想去太子奶的網站去看看,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打不開,其實,作為株洲人,我是不想看到太子奶步三鹿的后塵,雖然過程不一樣,可結果都一樣,作為一家年納稅上千萬的企業來說,株洲市政府也許比我與更不原意看到太子奶出現困局,但是作為政府,可能不愿看到太子奶倒下,也許會利用股權置換或重新整合的方法的設法拯救太子奶,但作為一名經商者的我來講,政府不應該救企業,更不能救那些沒有創新力的企業,企業倒下了是企業自身有問題,不能怪市場,更不能怪金融危機,倒下了可以拿去作EMBA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