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是一個門檻極低的行業,只要有足夠的遞送人員和交通工具,就可以辦一個快遞公司了。你不需要雇傭大學生,也不需要研發或者購買最新的技術,而且模式是現成的,一點也不新鮮。看看每個寫字間前臺上面各家快遞公司人員名片數量就知道大概了。
關于這一點,UPS的創始人吉姆·凱西(Jim Casey)在1946年就說:“任何人都能遞送包裹—從鄰居家的小男孩到陸地上最為廣泛的物流系統。但只有我們能夠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換句話說,吉姆·凱西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告訴我們,要向管理要效益,因為只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以低成本為顧客提供卓越的服務。
快遞業可以說是一片紅海中的紅海,如何在紅海中生存發展,UPS的歷史無疑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絕好案例。《變中求勝—UPS的百年成功之道》(Driving Change,The UPS Approach Business)全面回顧了這家擁有426億美元資產的公司的成長歷程,這家公司誕生于1907年,由一個名叫吉姆·凱西的少年創辦,最初的名字叫美國信使服務公司(American Messenger Company)。在它草創之時,大概就似重慶車站碼頭的“棒棒軍”一般,靠幾根繩子打天下。100年前,它不是第一家這樣的公司,但是它是惟一一家成功進化的公司。
洛杉磯一家百貨公司的負責人在談到經營私人快遞公司的難度時,說:“在過去的15年內,我在洛杉磯親眼目睹五家以上公司最終走向破產。你知道它看上去很簡單—從顧客那里拿走包裹,運送包裹,然后收取費用。但是在運送大量包裹的同時,如何將毀損降至最低,如何嚴格遵循時間表并減少延誤,如何在商店和他們的顧客之間保持和諧—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員工和設備的使用上保持高度的組織性。”
如同生物進化一般,UPS高度的組織性使它成為一有很強免疫能力的公司,同時,面對環境時的積極求變,盡管企業外部環境發生劇變,它也能渡盡劫波,最終存活下來,并笑到最后。這大概也是長壽公司的共有品質。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它也曾深陷泥沼,舉步維艱;20世紀60年代,它為生存和美國政府直接對抗;20世紀70年代,遭遇能源危機;20世紀90年代在聯邦快遞的打擊下幾乎一蹶不振……
創始人的性格很多時候約等于企業的性格,他的一些理念往往會成為這個企業的文化,并在他的身后仍在發揮作用。靠機遇發家的企業家,他的成功時常會掩蓋其性格中的重大缺陷,而這些缺陷卻成為組織的癌細胞,隨著企業的成長,最終惡化到不可收拾。吉姆·凱西則相反,他的創業始終很艱辛,他留給UPS的遺產是良性的,是UPS的一筆無形財富。UPS是美國最早實現員工持股的公司之一,加上它完善的內部晉升機制給它帶來了員工的熱忱和忠心。對外,它一開始就強調服務、顧客至上和準時。吉姆·凱西將二者以《制度手冊》固定下來,成為UPS的價值觀和公司法典。
在追求效率方面,凱西親自上陣,他于1926年和工程專家哈維格斯特一道踏上尋求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工業生產流程的路途。二人參觀了美國中西部、加拿大和大西洋沿岸的各大企業,不停地做筆記,勾畫工廠的布局和機器,試圖從中學到什么。在工業自動化先驅弗雷德里克·泰羅(Fredrick Taylor)的影響下,凱西等人所做的是很嚴格的標準調查,他們希望親身感受并直接向行業中的最具開創性的企業學習。這次游歷,讓凱西意識到兩點:永不滿足和關注細節,并將它們貫徹下去。
當然這本書最終要講的還是UPS如何實行變革的訣竅,雖然很多人認為一百年來,它未曾改變。1954年UPS的主要收入來自那些大型百貨公司,但是吉姆·凱西則早已認為公司的未來是普通快遞業務,而非零售業務。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觀點。他看到了,消費者權力的成長。
快遞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經濟興衰的晴雨表,而UPS又是一個世紀商業歷史的記錄板,無論是早期的工業化,還是后來的信息化,以及眼下越演越烈的全球化,都與UPS的成長休戚相關。作為一個商業世界的活化石,UPS仍在變革,它在1993年便意識到出售自己能力比送包裹更有前途……至于想全面了解這個棕色巨人的成長故事以及它的管理智慧,讀者還是看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