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沉寂的達芬奇家居事件,因為上海工商的一紙處罰重新熱鬧起來。133.42萬元,雖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對達芬奇家居來說,絕對是九牛一毛。就在不少人對這一處罰結果大喊不過癮之時,事件的主角——達芬奇家居卻跳將出來,借助其官方微博高聲喊冤,不但不服上海工商的行政處罰決定,還口口聲聲要與上海工商在法庭上辯個明白。
起訴執法機關,這是達芬奇家居的權利。打官司,上法庭,在中國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讓許多人不明就里的是,深陷危機漩渦的達芬奇家居,面對消費者的合理訴求,不僅一味拖延甚至干脆拒絕,現在竟兀自跟執法機關叫起板來,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看雙方磨拳擦掌的架勢,一場行政官司也許在所難免。但意欲起訴不等于真理在握,就算遞交了訴狀也不等于真有冤屈。上海工商的行政處罰決定,究竟能不能經得起法律的考驗,微博論戰的雙方一旦進入訴訟程序,法院自有公斷。值得玩味的是,針對上海工商的行政處罰,達芬奇家居如此迅速而強硬地放出風來,要跟執法機關在公堂上見,達芬奇家居究竟意欲何為?
達芬奇家居是為了要洗清自己嗎?這一目的恐怕是難以如愿。反躬自省,有過即改,是洗清自己的最好方式。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企業法人亦同此理。如何面對錯誤應對危機,對企業來說是門學問。粉飾自己甚至諉過于人,心理上可能會得到一時滿足,但無助于危機的解決,甚至有可能越描越黑。
達芬奇家居是想以攻為守嗎?這一動機恐怕是判斷錯誤。攻守乃兵家常取之勢,但攻得有攻的本錢,而且對象要選擇正確。如果真的被人錯怪甚至冤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無可厚非,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一來達芬奇家居確有污點在身,且仍未打理干凈;二來上海工商的行政處罰決定于法有據,想戰勝法律絕非臆想那般容易。
達芬奇家居是真的有冤屈嗎?早在7月份,達芬奇曾在其官方微博上貼出一封 “致消費者的公開道歉信”,明確表示“有關媒體對達芬奇部分家具提出的質疑,主要集中在某些產品產地標注、質量、宣傳等方面存在問題,本公司虛心接受政府部門、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并已開展內部清查整頓工作。”這樣一封言之鑿鑿的道歉信,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苦大仇深滿腹冤屈的企業之手。
達芬奇家居是想發泄心中的不滿嗎?這一選擇恐怕也是難上臺面。人所共知,進口家具市場魚龍混雜。達芬奇家居可能自以為質量還算不錯,可權威機構的檢測結果卻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也許還有所謂的進口家具宣傳手法比達芬奇更離譜,質量比達芬奇更次,但這不能成為達芬奇耍賴的理由,更不能成為逃避執法監管拒絕行政處罰的借口。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達芬奇家居在輿論的重壓之下,心態真的失衡了。很長時間以來,達芬奇家居披著耀眼的光環,雄踞高端家具之列,享受著有錢人的追捧,生意做的順風順水。如果沒有新聞媒體的曝光,它可能還會繼續風光下去,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你可以在媒體面前哭訴“冤屈”,也可以給媒體的據實報道貼上“虛假”標簽,更可以通過微博等現代手段向執法機關示威,但你不可以無視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對他們的合理要求推三阻四。因為消費者是商家的立身之本。失掉了他們,達芬奇家居可能連心態失衡的機會都沒有,而是直接被市場規則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