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因其具有優異的視覺、觸覺、聽覺以及調濕等性能,而深受人們喜愛。然而,鑒于其生物特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易受菌、蟲侵襲,易腐朽等問題。通常的做法是進行防腐處理,也就是在木材中浸注化學藥劑、毒殺微生物和各種菌類,使木材避免受侵害,而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
2008年出臺的《防腐木 材》國家標準(GB/T22102)中,對于木材中防腐藥劑含量及其相應的使用環境均做了具體規定。通俗地說,在某一使用環境下,木材中藥劑含量是一定的。含量太少起不到防腐作用,藥劑含量高則會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有研究報告指出,1m3經CCA處理的柳杉作為電桿使用,需要有5500m2的土地,方可使降雨所產生的排放水達到環保部標準要求。所以,如果防腐木材產品質量不達標,一方面起不到防腐效果,同時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壓力。
防腐木質量不容樂觀
鑒于這一情況,為了摸清當前防腐木材產品情況,筆者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木材保護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近一年來的防腐木材檢測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具體作法如下:
從該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報告中隨機抽取84份產品檢測報告,所抽取的這些產品報告中包括了國內用量最大的防腐劑和防腐木材,即CCA防腐劑、ACQ防腐劑、CCA防腐木材、ACQ防腐木材。檢測樣品的來源主要由企業送檢、用戶送檢和行業抽檢三部分組成。這樣一個構成基本涵蓋了國內主要的檢測途徑,也基本能夠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筆者發現國內生產的CCA防腐木材產品質量普遍好于ACQ防腐木材,ACQ防腐木材載藥量(木材中防腐藥劑含量)低于標準要求的明顯占多數。其中,在選取的29個要求載藥量應達到6.4kg/m3的ACQ防腐木材樣品中,有16個低于該要求,其中最低一個為1.70kg/m3。載藥量高于8kg/m3的共有3個,最高的一個達到了13.39kg/m3。如此之高的載藥量,除去對環境危害之外,也會使生產商每生產1m3產品,成本增加140元左右。在選取的45個CCA防腐木材中,載藥量低于6.4kg/m3的有5個,最低者為3.2kg/m3,載藥量超過8kg/m3的有27個,其中載藥量最高者竟然達到了26.69kg/m3。在分析木材防腐劑產品數據中,同樣發現了藥劑含量低于規定要求,各組分成分配比不當等問題,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質量問題出在哪里
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走訪了眾多國內生產企業,查找問題之所在。發現,除去部分不法商販,采用涂刷等方式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之外,大部分企業均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車間化驗室,無法進行質量控制。產品品質是企業的核心,而企業缺少了化驗室,就如同人失去了雙眼,只能是摸索前行。如此,產品質量何從保障。在防腐木材生產過程中,從防腐藥劑的配置(采購)、工作液的配置、木材加壓處理直至產品出罐、出庫,均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時刻掌握藥劑濃度變化情況,了解木材吸液、載藥量情況。而這一切過程均需要化驗室來完成,靠檢測數據反映產品真實情況,依據檢測數據調整工作液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