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一個木門企業,員工103人,日產木門3000套。在國內,眾多企業的年產量也只有幾千到上萬套:在歐洲的木門企業年生產20萬套木門,只需員工30人,在國內,即使是較好的企業也需要500人。
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副會長錢小瑜4月14日在“2010年中國木門高峰論壇暨中國木質門誠信企業表彰大會”主旨發言中坦言,雖然木門行業處于旺盛的發展期,但木門行業標準化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另據業內人士分析,我國木門的年需求量在5000-7000萬套左右。
而目前木門的生產企業有多少家呢?據統計,目前國內從事木門生產的企業預計在4000-5000家,甚至更多。其中,以年產幾千到上萬套木門規模的企業居多。據行業資深人士介紹,該行業目前還沒有一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
這種“千軍萬馬做門忙”現狀,造成了木門從設計、生產、運輸、倉儲、銷售、安裝幾乎每個環節,都要接近“個性化”操作,重復勞動,致使企業管理粗放,產品品質得不到保證,資源嚴重浪費。
參與中國木門高峰論壇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一致呼吁室內門洞規格標準化。
“室內門洞規格標準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牽扯到很多部門。它是制約木門勞動生產率、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和環保化的瓶頸,也是木門產業升級的瓶頸之一”,錢小瑜在主旨發言中坦言。
影響行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原因之一在于木門尺寸標準的缺失,致使木門難以規模化生產,造成木門生產乃至安裝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人工成本過高,與低碳經濟相違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組織協調制訂室內門洞規格標準,讓木門生產、安裝有“門規”。雖然“門規”會對中小企業產生壓力,甚至會讓一些中小企業死掉,但“門規”可以促使產業規模化,產品的綠色品質有保障,符合低碳經濟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2010年中國木門高峰論壇上獲得“2009年度木質門誠信企業30強”表彰大會的企業表達了上述看法。
合雅木門總經理康伯年透露,合雅在新上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年產70萬套中高檔木門全自動生產線項目,而“門規”是否出臺,是制約這條先進生產線實現效能的關鍵。
長期關注中國林產工業發展的中國產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胡英暖從品牌集中的角度,解讀了“門規”的必要性。木門標準化是改變國內木材加工企業小而多局面的必由之路。加入國內有幾十條“合雅”這樣的生產線,或者說有幾十家品牌企業可以做到日產3000套木門,那么這個產業的品牌集中度就會極大提高。四五千家木門企業分攤六七百億市場的局面就會不復存在。解釋,就會誕生在國內外具有營銷力,話語權的大品牌,從而引導木門行業的進步。胡英暖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