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技術聯盟不是一個熱門的噱頭,而是市場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計劃經濟時代,行業內是沒有聯盟的概念,單個集團的建立也隸屬于行政的范疇,不是市場經濟競爭的結果。
產業技術聯盟的出現是在單個企業或集團不足以應對市場競爭的前提下自然出現的一種新的市場行為。從理論上講,產業技術聯盟是以產業技術進步為目標、由產業內2個或2個以上技術創新主體形成的聯合致力于技術創新活動的組織。
門窗系統設計師在對系統進行功能設計規劃后,必須要依靠系統所選擇配套件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制造力量的支持才能完成。換句話說,沒有配套件企業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也很難出現理想的“系統”。
在門窗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組織者首先會對未來參與者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進行評估,以確認對方達到自己的要求。這一評估和確認過程,實際上就完成了“產業技術聯盟”資格標準的建立,同時,對簡單模仿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間接造成了打壓。
過去,我們對門窗系統的理解還停留在“小眾、高端”的層面上,大多數企業還是能依靠各自熟悉的經營模式繼續生存發展?,F在,門窗系統已經不再是小眾、高端,而是一種性價比合理、類別齊全的大眾產品的時候,很多過去的經營模式自然就會被淘汰和打破。
產業聯盟也是未來一種重要的市場競爭形式。聯盟的建立,改變了企業“單兵作戰”的局面,而是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對其他個體進行的“打擊”。這種打擊具有毀滅性、徹底性。
產業技術聯盟的優勢是:“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是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大量技術創新活動存在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中。作為中間組織的產業技術聯盟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主體之間的技術學習與合作,并承擔對于單個企業來說規模過大、成本過高、外部性較強的技術創新活動,同時還擴大了企業邊界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組織形式上,門窗系統更像是一個技術創新的組織者,是將產品上下游企業進行了標準化的組織,改變了單個企業由于受資源及能力局限,只能在技術創新的某一或少數環節擁有核心專長,難以確立企業最終的競爭優勢的狀況。
門窗系統(產業技術聯盟)的另外一個競爭利器就是稅收和管理成本的下降。隨著“聯盟”的建立和完善,成員之間的信任和依賴度將得到加強,相互之間的財務結算將在一個“企業”的體系內部完成,從而避免稅收的重復繳納和管理職能部門的重復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