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世界最大的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開幕,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大批買主,這也顯示出中國依靠廉價的貨幣和勞動力在今秋實現了出口復蘇。
在面積相當于紐約帝國大廈5倍的交易大廳里,各國的批發商們忙著拿宣傳冊子、交換名片。這種景象終于讓中國的出口商們相信,銷售真的開始反彈了。
復蘇最明顯的跡象是,過去兩個月里,中國運往西方的集裝箱貨運價格上漲了近50%,出口商們還要在突然擁擠起來的碼頭爭奪空間。中國的廠商不得不雇用臨時工來應付突然增加的訂單,這些訂單大部分來自新興市場,但也有一些來自歐洲,甚至是經濟受影響最大的美國。
出口商們今后幾個月的訂單上都顯示出差不多的情況: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復蘇最快,而隨著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的下跌,對歐洲的出口也開始反彈,但美國的購買力仍相對較弱。
河北一家鋼結構公司的銷售經理張琳達(音)說:“我們對澳大利亞的出口量很大。”芬蘭一家照明和取暖設備批發公司的董事長基莫·塔爾科寧說,他與中國供應商都是用美元簽的合同,因為美元對歐元的匯率看來將繼續下跌,這樣他的實際購買價格會更便宜。
展會上的一些中國出口商說,在歐元升值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向歐洲顧客提價,因為中國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一些中國公司為了增強競爭力甚至開始降價,因為最近的經濟蕭條也使工人的工資降低了。中國大多數地方還沒有重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
“現在工人很容易找——中國的勞動力太多了,”浙江余姚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陳海倫(音)說。運費只是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這部分費用在去年冬天下跌后現在已開始反彈。
英國德魯里航運咨詢有限公司的分析師尼爾·德克爾說,一個12米長的集裝箱從中國到鹿特丹的全部運費已從今年初的1475美元上漲到了上個月的2500美元。而同樣的集裝相從中國運往洛杉磯的話,費用也從今年初的900美元上漲到了1450美元至147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