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全國建材行業利潤“微增長”,當陽建材產業卻“逆勢飆高”:今年前10個月,實現產值143.5億元,同比增長30.9% ;葛洲壩當陽水泥上繳稅收有望連續2年突破億元大關;三峽新材特種低輻射節能玻璃生產線的投產,將成為該企業效益提升的又一增長極。
不單建材產業。今年以來,當陽化工、食品紡織等傳統行業,紛紛回暖,持續給力。當陽傳統產業不衰反強,不衰反壯。元至10月,當陽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69.32億元,同比增長29.72%。
該市經過多年探索和調整,建材、化工、食品、輕紡四大支柱產業經過不斷“摔打”,現已撐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3%。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遷,該市遭遇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支柱產業結構單一,政策、市場一“咳嗽”,當陽經濟便“感冒”。
傳統產業遭遇嚴重挑戰。是任其自身自滅,還是大力扶持做大做強?當陽也有過不同聲音,但當陽市委政府不為所動:“傳統與新興是相對的,只要咬定不放松,堅持創新轉型發展,傳統也能變新興,‘老樹’也能發‘新枝’。”
“這是我們企業新投產的節能玻璃基板生產線,產品的工藝要求更高,附加值也更高。”在三峽新材五線車間,經過熔融、攤平、硬化、退火、切裁等工序后,一塊塊節能玻璃走下生產線,隨即被自動化機械手臂裝箱,發往全國各地。該公司董事長徐麟自豪地說,該項目將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貫穿于建設和經營之中,是公司優化產品結構,由規模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的重大舉措,全部建成后,公司銷售收入可超過30億元。在全國玻璃行業愁云慘淡中,元至9月三峽新材上繳稅收3977萬元,同比增長42%。
對傳統產業,當陽致力于“改造提升”,并利用市場倒逼結構調整。葛洲壩水泥曾瀕臨倒閉。他們采用最新科技成果,使企業在裝備和工藝上處于領先地位。2007年投入6億多元,一次性淘汰工藝落后的立窯生產線,建成一條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5000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將產能提高了15倍,綜合能耗居同行業先進水平。今年,又投入近2000萬元,實施6大技改項目,用上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裝備和工藝。
推進“兩化融合”,為傳統產業插上“翅膀”。當陽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用信息技術升級傳統產業。華強化工集團不惜“血本”,與浙江大學聯合設計了國內先進控制系統,建立生產調度信息化指揮中心,無縫整合各分廠和車間的信息數據,對生產流程、工藝指標數據、產品質量和設備安全進行實時監控,及時傳達集團領導指令,實現集團、園區、廠區、工段四位一體的管理對接,不僅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而卻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科技創新是“核動力”。近幾年來,當陽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服務力度,每年投入扶持資金2000萬元,連續7年開展“專家教授當陽科技行”活動,催生科技創新開花又結果。三峽新材公司與三峽大學聯手,一舉破譯靶材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華強化工每年選擇幾家合作企業,互派技術骨干學習關鍵技術,破解技術難題,先后掌握了100多項前沿技術,年節約成本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