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8月初,山西一家裝飾公司來廣東找門業合作廠家,該公司三個合伙人(其中兩位是新加盟的經銷商)談了以下基本思路:想在廣東找一家進貨價格較低、品牌知名度又大的廠家合作,并成立新的門業公司運作,一邊為自己的家裝工程提供配套產品;一邊自己開店進行經銷,只所以現在來廣東選,主要是為了抓住今年的"金九銀十",以期實現"開門紅"。會如此嗎?
基于山西當地消費水平,他們選擇定位在中低檔市場的鋼木門產品,應該說與消費者實際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基本吻合。且不說他們或許有與第一個事例中開發商的投機心態,但期望今年"金九銀十"(即出現裝修旺季),來作為在9月份全面切入的時機,并非實際,基于樓市持續低迷,這就需要對當地乃至周邊樓市有一個比較務實的分析,門是房的配套產品,剛性需求來于裝修需求,當地樓市成交量直接影響到門類裝修需求量,這考量經銷商的市場綜合分析能力。
其實,分析當前門業經銷商,我們先不得不對他們分類做一個分析,目前,經銷商的類別,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務實型的(雖家族式經營、但講求實干)、生存型的(中國二元化經濟結構的產物,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謀生、但缺乏長遠發展目標)、發展型的(有遠大目標、致力做更大事業)、投機型的(看到行業不規范,運作想走捷徑,負責人有一定能力,但浮在上面、無實干吃苦精神),做哪一類呢?先講一個例子:去年,深圳4個股東合伙人(經銷商),成立注冊了一個公司(注冊屬實),一人拿2萬元做全部運營資金,做貼牌,合作廠家在佛山,開始他們還是做實事,但后來采取"拉人入伙"手段,搞融資,先后有3位見面談過,但都未果,原因是:別人讓其拿原始訂單、銷售額等憑據,什么都沒有,這是投機型的,現在該公司面臨散伙,因此,如果沒有運營一個公司的基礎,這樣做風險很大,賠錢概率大,不但把行業做壞,還會觸犯法律。
不少在股市中"嗆過水"的人應知道,該圈子里投機的人群遠遠多于投資的人,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已經證明:前者90%的人最終是虧錢的。對門業經銷商而言,不去做投機,要做一個善于分析樓市的經銷商,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