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鋁期貨自今年7月初結束了長久以來的盤整行情轉而下跌,陰跌走勢持續到10月初,3個月的時間滬鋁指數也從20000的高點跌到了14000一線。10月份至今,國內鋁價相比外盤表現出了明顯的抗跌性,上有拋盤壓力,下有買盤支撐,期價持續圍繞14000元/噸波動。隨著鋁價進一步切入成本,市場上開始傳來大面積的減產或停產消息。在全球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宏觀經濟哀鴻遍野的背景下,需求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由于各自成本的差異,鋁行業減產自保的同盟難以達成。電解鋁價格下跌的同時,進口成本、氧化鋁價格、焦炭陽極等各項成本構成要素也在大幅回落,鋁廠面臨著減產自保和重新開工的雙重激勵。筆者認為,中期內鋁價壓力難減,盤整區間遲早會被打破,鋁價振蕩中心將逐步下移。 需求放緩,宏觀經濟積弱難返 本月美國公布的幾個重量級經濟數字表明實體經濟持續惡化。就業方面,美國勞工部稱其10月非農就業人口減少24萬,9月修正為減少28.4萬(前值為減少15.9萬),10月失業率為6.5%,創下20多年來的新高。就業市場持續惡化、收入情況很難改善、國內消費難以啟動將持續影響全球經濟低迷。制造業及工業生產方面,美國9月工廠訂單下降2.5%,10月ISM制造業指數創下自1982年9月以來的新低38.9,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制造業的情況令人堪憂。房地產市場上,新屋開工和營建許可數字繼續走低,建筑業低迷。除房地產外,美國汽車銷售持續下降使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利潤連續虧損,主要汽車廠商股價連續暴挫。可以說當前鋁的主要消費領域均不樂觀。 市場上的唯一亮點中國亦很難力挽全球經濟于衰退的狂瀾。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的舉措,提出十大保增長措施,其中的基礎建設、安居工程、農村基礎建設和災后重建等與基本金屬需求密切相關。但4萬億投資額的政策實施總要有個時間表,另外政策具有的不確定性和滯后性也為其效果打了折扣。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政策利好對市場的提振作用也很有限,且持續性較差?;窘饘偈袌鲈诙虝旱臎_高之后難擋庫存和衰退預期的壓力再度回落。表明在經濟處于加速衰退的情況下,政策性利好僅能延緩或暫緩商品價格的跌勢,但無力扭轉大勢。在鋁需求的主要行業,包括汽車、制造、房地產等行業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本就供應過剩的市場格局還將進一步延續。 生產企業進退兩難 據海德魯鋁業2008年的報告統計,全球鋁錠的邊際生產成本在2500美元/噸左右,而邊際生產可變成本在2200美元/噸左右,雖然近期隨著海運費、油價等冶煉成本的降低,邊際生產可變成本有顯著下降,但從目前的鋁價看,全球鋁冶煉仍處全行業虧損。中國作為全球生產成本較高的地區之一,今年年中的邊際生產可變成本在15000 16000元/噸左右,按目前的鋁價生產每噸虧損1000 3000元,自有電廠、自有礦山、冶煉技術先進的企業生產成本較低。由于中國鋁冶煉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鋁價下跌后國內鋁廠率先開始了較大范圍內的減產,先是中小企業,隨后是大廠的減產。 減產的確會使國內鋁價相對堅挺,但其效果正隨著成本的下行而瓦解。最近中鋁再度宣布將氧化鋁價格從2900元/噸下調至2600元/噸,這向市場暗示出鋁錠成本又有了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一般而言,市場上非中鋁系氧化鋁的價格要更低一些,按生產一噸電解鋁需要2噸氧化鋁計算,氧化鋁價格每下調500元/噸,電解鋁的生產成本就下降近千元。除氧化鋁外,近期市場上焦炭、進口氧化鋁成本也在快速回落,可以說除電力成本外,電解鋁的各項成本構成要素都有較大幅度的回落,粗略估計國內電解鋁的邊際生產可變成本至少已經下降到14000 15000元的區間。隨著成本的顯著下滑,我們不得不考慮市場上電解鋁產能重啟的可能性。前段時間中鋁逆勢新建10萬噸電解鋁產能并非偶然,尤其在內蒙、青海等不發達地區,某些自有電廠的電解鋁企業生產成本較低,加上不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有更多發展有色產業的動力,不排除未來在這些地方再度新增產能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前國內鋁價雖然由于大面積減產而強于外盤,但考慮到低成本可能導致部分產能重啟,鋁市存在的潛在壓力依然不容忽視。 過剩壓倒一切,鋁價難改跌勢 綜合而言,筆者認為,短期內減產利好有助于國內鋁價保持相對穩定的走勢,同時,滬鋁運行至前期低點也有相當的逢低買盤出現,表現為現貨的相對堅挺,這些因素支撐當前鋁價未出現較大的跌幅。但同時我們也要對鋁廠所釋放的減產消息保留一定的懷疑態度,產能在急劇擴張后市場效應的彰顯仍是影響鋁價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從長期來看,需求衰退、供應以及產能的雙重過剩必將主導鋁價在更長一段時間內走出新低。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