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10月里同去俄羅斯訪問的香港記者提醒,大概不會注意到這樣一條簡短新聞:最近,俄羅斯政府宣布審計院將對俄羅斯聯合鋁業公司(以下簡稱俄鋁)進行調查。 這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剛好發生在俄羅斯國內開發銀行宣布貸款45億美元以緩解俄鋁面臨的流動性緊張之后。俄羅斯政府在10月10日宣布的一攬子救市計劃就是要通過這家銀行具體執行。 由此想到從10月訪問俄鋁及其母公司基元集團以來就沒能解決的問題:他們為什么選在10月邀請中國記者訪問?當時公關告誡說不要問流動性問題,否則東道主會感到被冒犯 奇怪,一位香港記者說,他們難道不知道,在今年10月,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流動性是從億萬富豪到作為散戶的普通投資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卻還沒聽說有誰會因為記者再問流動性而感到被冒犯。 事實證明公關沒有夸大。即使記者們輪番試探,該集團各級人員均不肯正面回答。最了不起的成果恐怕要數最后一天從集團CEO那里得到一句反問,"你能不能告訴我,最近這幾個月總共有多少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作為對"基元集團是否仍將考慮在香港上市旗下一家或多家公司以及有沒有具體時間表"這一問題的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俄鋁已經成為基元集團最引人注目的資產,因為它在去年超越美國鋁業公司而躍居全球第一,并且,中國作為俄鋁一大買家,東道主應該可以預料,中國記者會對俄鋁很感興趣。 但他們為什么要回避當下最難回避的流動性問題,換個角度,如果這不是他們希望通過記者帶出的信息,那么他們的目的又是什么? 長駐莫斯科的財經記者John Helmer提到一個細節:同是在10月,俄鋁自己也請了一個中國記者團,并且規模更大,有37人,當時俄鋁CEO承認,9月該公司在香港做路演的目的是爭取在正式上市前可以先行找到并落實一些中國投資者,"大約要找五到七個戰略投資者,他們來自不同領域。" 這與9月香港路演發布的資料是一致的,上面提到該公司希望中國投資者愿意收購的股份可以排到僅次于最大股東歐柏嘉的位置。 如果這是真的,就意味著俄鋁的經營策略來了一個大逆轉,因為它在2000年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鋁賣給中國,因為中國是俄羅斯金屬的最大買家,后來轉向其他>其他>其他市場,現在似乎打算要回歸以中國為主的策略。 不過,從John Helmer列舉的中國記者團發回的報道看,沒有涉及流動性問題。 但關注這一問題的人顯然不限于我們這第二個記者團,還有俄羅斯政府,他們倒不擔心公關的告誡,直接就讓審計院進行調查。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