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方面的數據,2008年上半年,溫州有近20%的中小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6萬企業命懸一線。整個上半年,溫州的生產總值增幅首次低于全國平均增速,創下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工業總產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在浙江省更是雙雙處于末位。溫州"墮落"如此,實在令人嘆息。 曾幾何時,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溫州模式與"深圳模式"和"蘇南模式"并行天下,影響巨大。 向上追溯,溫州模式源于1985年,上海《解放日報》當時頭版報道,第一次將"溫州模式"定義為代表了企業家(或民間)推動的發展模式。尤其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正式提出"溫州模式"后,溫州模式更是廣為流傳。 但很快,溫州模式就遭遇第一場尷尬,皮鞋等假冒偽劣產品過多,被全國唾棄,成為溫州模式的第一場危機。 之后,溫州人燒鞋撕衣,重整旗鼓,不僅改善了產品質量與溫州形象,繼續保持服裝(占全國10%)、鞋業(20%)、剃須刀(60%)、鎖具65%、眼鏡(80%)、金屬外殼打火機(90%)等產品的龍頭生產地位,還創出了正泰集團、紅蜻蜓、奧康等系列知名品牌。 同時,溫州還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全國第一份私人工商執照,全國第一批股份合作企業,全國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全國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全國第一個實行全社會養老保險,全國第一座農民城,全國第一個農民包機公司,全國第一個跨國農業公司等。 但其興也忽焉,其衰也忽焉。 溫州模式的第二場危機始于2003年,當年上半年,溫州GDP增速在浙江省已退居倒數第二,到七八月份更是跌至倒數第一。本市民營乏力,引進外資又停滯不前。2003年1至8月份,溫州引進外資只有區區0.8億美元,只有寧波的1/10、杭州的1/5,其外貿出口總額也只有寧波的1/4、杭州的1/3。 到2006年,溫州生產總值1834.38億元,同比增長13.3%,從增速上比較,GDP增速已經低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居長三角城市第15位,在浙江省居倒數第二位。 到2007年,情況更是糟糕,溫州有超過20%的打火機企業沒有銷售記錄。打火機企業數量以每年30%的速度遞減,目前已從一年前的600家左右銳減到現在的不到100家。而作為支柱產業的鞋企,數量也從2003年的5000家,降至今年的2600家。 "溫州模式"危機全面顯現。 溫州模式的失敗與蘇南模式并不完全相同。蘇南模式是鄉鎮企業的暴發與暴斃,是集體所有制的輝煌與衰落,但溫州模式不同,溫州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產權隱患,都是私營或家族企業。 溫州模式這一次的危機不是產品質量,也不全是因為次貸危機的傳導,而是快錢惹的禍。 位于溫州永嘉的紅蜻蜓集團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董事長錢金波曾經向媒體表示:"溫州企業搞多元化,純粹是想掙快錢。"房地產、百貨、金融、教育,服裝領域,什么行業來錢快干什么。 自2003年開始,溫州企業已經很少再投資金用于公司擴張,而是開始炒房,溫州炒房團幾年來聞名全國。2005年開始,溫州人更是投身股市和黃金市場。 在股市潰敗、房市停滯之前,聰明的溫州人又先轉身PE,搞起了風投和民間借貸。 次貸危機爆發后,迅速傳到中國珠三角,并沒有直接沖擊溫州,但要命的是,次貸危機誘發了更嚴重的金融風暴,全球房市、債市、股市、黃金都緊跟著進入綠色通道,溫州人看中的快錢機會迅速消失殆盡。 溫州人突然間又重新意識到,還是實體經濟最可靠,但已經晚了,經過幾年的荒廢,他們已經基本上全部錯過了產業升級的最佳時機。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